漢時城郭梁時寺,日炙風吹秋又春。
六代風流煙暝暝,三分舊恨水粼粼。
陰陽戲劇程生馬,爪齒虛浮泡似人。
如此安禪亦剩事,只宜高枕對嶙峋。
這首詩,寫作者面對著“漢時城郭梁時寺”的景觀,忽忽然似有所感,不覺參禪悟道起來。全詩充滿禪鋒機趣,但詩意較隱晦,理解起來不太容易。
首聯起筆發興高遠?!皾h時城郭梁時寺,日炙風吹秋又春?!睂憣ι剿碌淖窇丫捪?,從千年處下筆,春秋代序,意境沉渾蒼茫,充滿了歷史事物的勝衰興亡之感。“漢時城郭梁時寺”一句,令人想到唐代王昌齡有名的 “秦時明月漢時關”,只這里的 “城郭”和“寺”不是互文,位置不能調換。秦漢時代,是邊事紛起、戰爭頻繁的時代,因而 “漢時城郭”就具有代表性。為什么說 “梁時寺”呢?佛教雖從漢代起就開始傳入中國,但大規模興起,卻在六朝梁代。梁武帝蕭衍稱帝不久,就宣布 “唯佛一道,是為正道”,把佛教定為國教。有梁一代,僅金陵一處,就有佛寺500余所,遂使杜牧有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之嘆,因而“梁時寺”也是有代表性的。梁時是寺,現在也依然是寺,只是經過千百年的風吹雨打,想必已剝離破損、殘舊不堪了,從這,引發出 “六代風流煙暝暝,三分舊恨水粼粼”一聯。六朝的風流早已化作煙云飄散,只有粼粼東流水還在無聲地訴說著尚存的幾分舊恨。分承“漢時城郭”和“梁時寺”,這兩句的意思還可作別一種理解?!傲L流煙溟溟”針對 “寺”而發,“三分舊恨水粼粼”卻遙承“漢時城郭”。同一處所在,漢時為了戰事需要,筑了城郭,到梁時卻因佛事興起,推倒建了寺廟,這是城郭對取而代之的寺廟的“舊恨”。至于后來寺廟逐漸荒廢冷落,那只能算是寺廟的“新”恨了 (這個“舊”,是相對于字面后的“新”來說的)。因而,暝暝的煙云在嘆息風流往矣的“新恨”,粼粼的流水興許還在念叨著那份更為古遠的 “舊恨”呢! 這樣理解,不僅文思顯得更為跌宕有致,而且從全詩意思來看,似乎更為貼切些。“煙暝暝”、“水粼粼”兩組疊字,以無聲勝有聲,從而引發出作者的揣想和感嘆?!瓣庩枒騽〕躺R”,“陰陽”,指造化。“戲劇”,開玩笑的意思?!俺躺R”,語出 《莊子·至樂》:“青寧生程,程生馬,馬生人?!薄扒鄬帯?、“程”都是蟲名。根據莊子的說法,萬物都是從無生有,又反入于無的。作者此刻卻對“程生馬”感到不可思議,認為是造物在開玩笑。對 “程生馬” 的迷惘,其實就是對“城郭生寺”的迷惘。青寧何以生程? 程何以生馬? 馬何以生人?城郭何以生寺? 但是城郭已經生成了寺,而寺也許不久又會生成別的東西。如此說來,萬物從無生有,又反入于無到底還是對的。于是,“爪齒虛浮泡似人?!比说氖趾脱例X,雖然現在是具體實在的,終究也要隨人的滅亡而化為虛無; 而空虛無有的泡沫也竟如人一般最終無甚區別了。作者對“城郭生寺” 由感嘆到迷惘,進而又想給這種現象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遂有了這樣一個參禪悟道的過程,直至悟到分不清“人似泡”、“泡似人”。佛家以“夢幻泡影”比喻世事虛幻、人生無常。作者的思維轉過千萬道彎,最后卻依然得出了這樣一個消極無奈的結果。至此,才猛然覺醒到剛才的悟,其實已經是“過?!绷耍宰詈笳f“如此安禪亦剩事,只宜高枕對嶙峋。” “嶙峋”,形容山峰重疊高聳,這里代指山。《五燈會元》中有一段興善惟寬和他弟子的對話:“僧問: ‘如何是道?’師曰: ‘大好山’?!眴柕来鹕剑鸵驗榈涝谏街校皆诘乐?。呈現于人們眼前的大千世界可以是五光十色的各種現象,但在開悟者看來,則全是“無上菩提”。南禪頓悟講究“不立文字”、任其自然,它不允許對真如作局部把握,不允許“妄起分別”。作者對“漢時城郭梁時寺”的追究,實際上就已經是“妄起分別”了,“虛幻泡影”的結論,似與作者追求儒佛合一的思想也有所抵觸。因而到最后作者回過頭來,拋開前面所想的一切,決定 “只宜高枕對嶙峋”時,倒反而是走了禪宗正道。“高枕對嶙峋”,這無言境界的最佳表達方式,就是所謂的“平常心是道”,就是任其自然。
從這首詩我們可以想到,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都能引發禪機,如偶然看到的一個寺廟。但是生活的真諦,也只能向生活本身去尋找,去獲得。不論是漢時的城郭還是梁時的寺,或是以后的什么東西,雖有流動變化,但它們都是永恒的存在,又怎能說是空的、假的?“萬古長空,一朝風月”,與自然合一,從中獲得永恒的人生,這就是禪宗的最高境界。
上一篇:禪詩《山夜候僧不至》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山居》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