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翥《七言詩·清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高 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原詩今譯】
南北山頭盡是葬埋死者的墓田,
祭祖的人群忙在各家的祖墳前。
焚化的紙錢如白蝴蝶隨風飄飛,
哭先祖痛如杜鵑哀啼口被血染。
任傷心日暮狐貍仍然在冢上眠,
任凄愴夜歸兒女仍嬉笑于燈前。
看來呀人生有酒就該酩酊大醉,
死后再祭酒,一滴也難到九泉。
【鑒賞提示】
清明時節(jié),上墳掃墓,是我國古代傳統(tǒng)習俗之一。每到此日,人們攜家?guī)Э冢髯詠淼狡揭啊⑸竭叺挠H人墳頭前,奉上吃食,燃送紙錢,一灑傷心之淚,寄托心中哀思。相沿既久,遂習以為常。一個清明節(jié)日,高翥也走進了祭掃的人群,但他不像是來掃墓,倒像個清明踏青的游人,路經(jīng)此地,權將掃墓也作一景,細細觀賞品味,竟至悟出些人生哲理來。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詩句一開,一幅頗為宏大的清明祭掃圖呈現(xiàn)眼前。詩人舒目望去,從南至北的大小山頭上,遍布著座座墳墓,人們你祭我掃,熙熙攘攘,一派忙亂景象。此時的高翥,似乎并無即景傷情,感同身受之狀,而是以頗為冷靜的眼光審視著人間這一世代沿襲的盛事?!凹娙弧倍?,透出了詩人對此不以為然的感觸,為以后的觀察與思考定下了基調。
頷聯(lián)二句,由全景式的掃描轉入特寫式的透視?!凹埢绎w作白蝴蝶”,化用莊周夢蝶的典故,隱含“人生如夢”的感嘆?!皽I血染成紅杜鵑”,用杜鵑啼血的典故。傳說周末蜀王杜宇,失國死去,魂化為杜鵑,日夜悲啼,淚盡之后眼中流出的都是血。這二句,抓住墳前紙灰飄飛,掃墓人涕淚滂沱兩種掃墓時最多見的景象,傳神地寫出了祭掃者的心內悲傷。雖然句句用典,但讀來并不覺牽強。如“紙灰飛作白蝴蝶”,僅從字面看,也是很貼切的。紙灰入火焚燒,化作片片白色的紙灰,紛紛揚揚地隨風飄搖上升,其情狀與蝴蝶在空中飛舞何其相似。同時,紙灰飛揚,悲泣聲聲竟使高翥產(chǎn)生有如蝴蝶飛舞、杜鵑啼鳴的感受,又表明他的心緒既入乎掃墓之中,又是超然于掃墓之外的。
因此,當夕陽西下,祭掃者各自歸家,詩人的眼光并未隨之收束,而是繼續(xù)追蹤審視:重又寂寞冷清的墳頭上,狐貍依然高臥; 歸家的兒女們依舊在燈前說笑嬉戲。對比之下,墓地白天的熙攘與晚上的冷清,掃墓時的淚雨與掃墓后的歡顏。差異實在太大、變化實在太快了。這一切,促使詩人陷入深深的思索,終至發(fā)出尾聯(lián)深沉的感嘆: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
這兩句詩,字面含義并不難理解。你看,白日里墳頭上紙灰縈繞,祭掃者哭天慟地,好不感人。可是,熱鬧過去,一切如舊,墳上依然凄清,兒女依然嬉笑,祭掃不過作戲而已,對死者來說,既不可能復生,也絲毫不會領受親人送上的酒飯,祭掃又有什么意義呢?還是活著的時候好自為之吧。有人認為,這種人死萬事皆空,不如及時行樂的結論格調顯得不高,情緒也未免消極。其說法是有道理的。但另一方面,高翥一生隱居不仕,平生所好“采菊英,酌澗水,蕭然游憩,操觚詠歌”(元姚牧庵語),因而,傲世出塵、超脫曠達是其精神、亦是其詩的主導方面。他的清明詩還有三首,如《清明日約宋正甫黃行之兄弟為東湖之集》云:“自在嬉游遍四方,不曾孤負獨春光。醉眠芳草衣裳冷,笑嚼名花齒頰香。”詩中唯有嬉游豪飲的欣悅,而無傷心落淚的哀愁。對于利祿、榮辱、聲名以至身后人們的毀譽等等,他也都處之淡然?!肚迕髡猩缬选分?,他這樣坦露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生前富貴誰能必,身后聲名我不知。且趁酴醾對醽醁,共來相與一伸眉?!滨┽?、醽醁,均為酒名。由此可見,他的所謂“人生有酒須當醉”,主旋律不是消極低沉的厭世悲嘆,而是對人生的曠達態(tài)度,對純樸生活的摯愛之情,在當時社會條件下,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這首詩,一別歷來清明詩或寫祭掃,意在悼亡; 或寫優(yōu)游,意在喜春的常套,于習見的掃墓落筆,又超然于傷情之外,觀景用“我”之眼光,繪景著“我”之色彩,緊扣掃墓前后的不同景象展開對比,生發(fā)出對人生的獨到思索,就詩法而言可謂高手。姚牧庵曾贊譽高翥詩:“氣節(jié)深厚,不務險怪,艱深哀樂,皆適其中?!弊x過這首《清明》,信非虛言。
上一篇:黃庭堅《七言詩·清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丁仙芝《五言詩·渡揚子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