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月賦
謝莊
陳王初喪應、劉(1),端憂多暇(2)。綠苔生閣,芳塵凝榭。悄焉疚懷(3),不怡中夜(4)。
乃清蘭路,肅桂苑(5),騰吹寒山(6),弭蓋秋阪(7)。臨浚壑而怨遙(8),登崇岫而傷遠(9)。于時斜漢左界(10),北陸南躔(11),白露暖空(12),素月流天。沈吟齊章(13),殷勤陳篇(14),抽毫進牘,以命仲宣(15)。
仲宣跪而稱曰:臣東鄙幽介(16),長自丘樊(17)。味道懵學(18),孤奉明恩(19)。臣聞沈潛既義(20),高明既經(21),日以陽德(22),月以陰靈(23)。擅扶光于東沼(24),嗣若英于西冥(25)。引玄兔于帝臺(26),集素娥于后庭(27)。朒脁警闕(28),朏魄示沖(29),順辰通燭(30),從星澤風(31)。增華臺室,揚采軒宮。委照而吳業昌(32),淪精而漢道融(33)。
若夫氣霽地表(34),云斂天末,洞庭始波,木葉微脫。菊散芳于山椒(35),雁流哀于江瀨(36)。升清質之悠悠(37),降澄輝之藹藹。列宿掩縟(38),長河韜映(39),柔祇雪凝(40),圓靈水鏡(41)。連觀霜縞(42),周除冰凈(43)。君王乃厭晨歡,樂宵宴,收妙舞,弛清縣(44)。去燭房,即月殿(45),芳酒登(46),鳴琴薦(47)。
若乃涼夜自凄,風篁成韻(48),親懿莫從(49),羇孤遞進(50)。聆皋禽之夕聞(51),聽朔管之秋引(52)。于是弦桐練響(53),音容選和,徘徊房露,惆悵陽阿(54)。聲林虛籟(55),淪池滅波(56),情紆軫其何托(57),愬皓月而長歌(58)。歌曰:
美人邁兮音塵闕(59),隔千里兮共明月。
臨風嘆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
歌響未終,余景就畢(60),滿堂變容,回遑如失(61)。又稱歌曰:
月既沒兮露欲晞(62),歲方晏兮無與歸(63)。
佳期可以還(64),微霜霑人衣。
陳王曰: 善。乃命執事(65),獻壽羞璧(66),敬佩玉音(67),復之無斁(68)。
〔注釋〕(1)陳王: 即曹植。應、劉: 即應玚和劉楨。(2)端憂: 正在憂愁之中。端: 正。(3)悄焉: 憂愁的樣子。疚懷: 傷懷,憂心。(4)怡: 愉快。中夜: 半夜。(5)肅: 肅靜。(6)騰吹寒山: 在寒山上奏樂。(7)弭:停。蓋: 車蓋,這里代指車。阪: 山坡。(8)浚(jun): 深。(9)崇岫(xiu): 高高的峰巒。(10)漢: 天河。左界: 象是劃在天空的左邊。(11)北陸南躔: 北陸星向南移動。躔: 日月星宿運行的度次。(12)曖:蔽,充滿。(13)沈吟: 沉思吟味。齊章: 指《詩經·齊風》,其中《東方之日》篇里有“東方之月兮”的句子。(14)殷勤: 殷切習思。陳篇:指《詩經·陳風》,其中《月出》篇里有“月出皎兮”的句子。(15)仲宣: 王粲的字。(16)鄙: 邊境。幽介: 指出身寒微。(17)樊: 藩籬,丘樊指居處簡索。(18)昧道懵(meng)學: 不通大道、闇于學問。(19)孤奉明恩: 白白地受了君王的恩惠。孤: 同“辜”。(20)沈潛: 指地。義: 合宜。(21)高明: 指天。經: 綱常。(22)日以陽德: 日具有陽的德行。(23)月以陰靈: 月具有陰的精華。(24)擅: 同“禪”,傳位禪讓。扶光: 扶桑之光,指日光。東沼: 指湯谷,傳說中日出之處。(25)嗣: 繼續。若: 若木,神話傳說中大樹名,日落的地方。英: 華西冥:指昧谷,傳說中日入之處。(26)玄兔: 傳說中的月中玉兔。這里代月。帝臺: 帝王的臺榭。(27)素娥: 指嫦娥。后庭: 帝王的后宮。(28)朒(ru): 月初的缺月。脁(tiao): 月末的缺月或月行失常軌。警:警惕。闕: 同 “缺”,缺點錯誤。(29)朏(fei): 月初生明,月光不強,叫做朏或者叫做魄。沖: 謙虛謹慎。(30)順辰: 指月球順著十二月的次序而言。通燭: 普遍照耀。(31)澤: 雨。(32)委: 向下照耀。照: 指月光。(33)淪: 向下照耀。精: 指月光。(34)霽: 雨止。(35)山椒:山頂。(36)瀨: 從沙石上流過的急水。(37)清質: 指月亮。(38)列宿:眾星。掩: 掩蓋。縟: 繁,指星光燦爛。(39)長河: 指天河。韜: 隱藏。映: 照耀。(40)柔祇(qi): 指地。(41)圓靈: 指天。(42)連觀(guan): 連接宮觀。觀:供帝王游憩的離宮別館。霜縞: 象霜一樣的潔白。(43)周除: 四周的宮殿的臺階。(44)弛: 放下。縣: 即懸。清懸:指懸掛著的鐘磬。(45)即: 就。(46)登: 進酒。(47)薦: 進獻。(48)風篁: 風吹竹林。(49)親懿: 即懿親,指篤好的親族。(50)羇孤: 指流落在外的人。(51)皋禽: 鶴。《詩經》: “鶴鳴于九皋”。夕聞: 晚間的叫聲。(52)朔管: 笛子。秋引:秋天的曲調。(53)弦桐: 琴。練: 選擇。(54)房露、陽阿: 都是古曲名。(55)虛: 停息。籟: 風吹孔竅所發出的音響。(56)淪: 微波。(57)紆軫: 隱痛在心,郁結不解。(58)愬(su): 向著。(59)邁: 往。音塵: 信息。闕: 通“缺”。(60)就: 接近,即將。(61)回遑: 內心彷徨,沒有著落。(62)晞: 干。(63)晏:晚。(64)佳期: 約會,這里指期會的人。(65)執事: 這里指左右侍奉的人。(66)獻壽: 進酒祝賀。羞: 進獻。(67)佩: 帶。玉音: 對別人言辭的敬稱。(68)復:指反復誦讀。斁(yi): 厭煩。
〔鑒賞〕在眾多的自然界現象之中,月亮是較早和文學結下不解之緣的。皓月在天,曾引發人們多少遐想,月的陰晴圓缺又牽動著人們多少詩情。我國古代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關于月的篇章,漢魏以來的詩歌中也不乏寫月的名句。但它們多是片斷的章句,而且多是作為抒情主人公活動的背景出現的。南北朝時期,以賦的形式全篇集中寫月的第一篇作品應是劉宋時期作家謝莊寫的《月賦》。《月賦》是一篇駢賦。駢賦是在古賦的基礎上發展變化出來的一種新賦體,它產生于魏晉之后,盛行于南北朝時期。《月賦》作為一篇詠物賦,就表達的情感來說,不過借詠月抒寫懷人之情和遲暮之感(而且集中表現在篇末的兩首歌中),并沒有多少深刻的意義,但它在藝術上有一些特點,值得我們注意。
其一是“假主客以為辭”,即虛構一組歷史人物的對話,由其中一人執筆作賦。古賦一般采取主客問答的寫法。由于駢賦是從古賦發展而來,所以這種寫法有時還保留在一些駢賦中。例如,與謝莊同時代的另一位作家謝惠連所作的《雪賦》,就虛構了梁孝王與著名賦家鄒陽、枚乘、司馬相如等在兔園的一次游宴,梁孝王命司馬相如作出一篇白雪之賦。謝莊的《月賦》也是如此,不過,比《雪賦》更巧妙,它假托的歷史人物聚會更帶故事性,因而引出月的描寫十分自然,從而為全篇定下了基調,創造了統一的氣氛。《月賦》一開始就敘述了一個凄傷的故事,這就是: “陳王初喪應、劉”。應玚、劉楨是建安七子中的二人,跟陳王曹植情誼十分深厚,今傳曹集中有《送應氏》二首,就是曹植為應玚送行之作。開篇這六個字,構成了一個“主謂賓”的句式,突出了曹植和應、劉二人的親密關系。摯友不幸去世,陳王“端憂多暇”,“悄焉疚懷,不怡中夜”。由于心情痛苦,往日與文士們游宴的地方無心再去涉足,因而,“綠苔生閣”,“芳塵凝榭”,一切都黯然失色了。于是陳王命駕出游,“清蘭路,肅桂苑,騰吹寒山,弭蓋秋阪”,想到山野舒散一下愁懷。“蘭桂”暗示季節,“寒山”、“秋阪”更明寫秋景,野外處處秋景傷神,因而陳王“臨浚壑而怨遙,登崇岫而傷遠”,對亡友的懷念之情格外沉重。時當中夜,銀河西斜,北陸星南移,“白露暖空,素月流天”,皎潔的月色引動了詩情。于是曹植“抽毫進牘,以命仲宣”,讓身為“七子之冠冕” 的王粲作賦詠月。這樣虛構故事、假托主客的寫法,引出對于月的描寫就很自然: 寫月遂成了全篇不可分割的內容,而不是什么游離于全篇的外加的材料。這種虛構故事、假托主客的寫法保持了全篇基調的統一。賦由悼念亡友開篇,中間鋪陳寫月,到篇末作歌收結,情緒是一貫的。這里單說賦末的兩首歌。第一首歌抒寫離別之情,表達了對遠方友人的思念。其中的名句“隔千里兮共明月”流露的還只是“此時相望不相聞”的悵惘之情,到了蘇軾手中,就發展成“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達美好的祝愿了。第二首歌表達的是遲暮之感。月已設,夜將盡,歲已晚,微霜已降臨大地,隱約地表現出曹植面對友人亡故、瞻念前景黯然自傷的心情。建安七子中,孔融于208年被曹操殺害,其余六人中,阮瑀于212年去世,陳琳、王粲、徐干、應玚、劉楨都在217年病故。正如曹丕《與吳質書》所說: “昔年疾疫,親故多離(罹)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 昔日游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竹并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謂百年己分,可長共相保。何圖數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曹丕的痛惜是出于深厚的友情,而曹植又多了一份對個人前途的憂懼和自傷。只不過賦作者謝莊在假托的“陳王初喪應、劉”的日子里,就在歌中流露出來了。這種遲暮之感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它和全篇的情調也是完全一致的。
其二,善于寫景狀物,渲染氣氛。此賦的開頭兩小節已表現出這一特點。且談“仲宣跪而稱曰”以下的部分。這是假托的王粲的答辭,實即《月賦》的主體。賦的基本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駢賦也具有這一特點。不過謝莊寫月不是泛無邊際地鋪陳,而是扣住特定的季節落筆。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詩寫的是春江夜月,謝莊寫的卻是秋夜之月。季節不同,作品的情調也就不同。謝莊寫月的巧妙之處在于,賦中直接寫月形、狀月色之處甚少,卻用很多篇幅描寫秋景,渲染出寂寥、凄清的氣氛,而且描寫秋景又極有層次。“若夫氣霽地表,云斂天末,洞庭始波,木葉微脫。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瀨”六句,為第一層,描畫出一幅江天萬里秋色圖: 藍天白云,碧波黃葉,金菊送芳,孤雁傳響,一派初秋的景象。“升清質之悠悠,降澄輝之藹藹。列宿掩縟,長河韜映,柔祇雪凝,圓靈水鏡。連觀霜縞,周除冰凈”八句為第二層,開始描寫秋月。其中一二兩句寫月輪升空,遍灑清輝; 三四句用群星和銀河黯淡作襯托,側面描寫月光的明亮;以下四句連用比喻,形容月光的皎潔: 大地上如白雪凝結,天空中如水色澄澈,宮觀上如霜花潔白,玉階上如冰塊明凈。這些比喻都很貼切,頗能引發讀者美麗的想象。第三層首先敘述“君王” (指陳王曹植)賞月的歡樂之情。作者并沒有一味描寫下去,在這里轉向了對人物活動的敘述: “乃厭晨歡,樂宵宴,收妙舞,弛清縣(懸)。去燭房,即月殿,芳酒登,鳴琴薦。”這是觀舞聽歌之后飲酒賞月的快樂生活。第四層描寫的是另一種情景: “若乃涼夜自凄,風篁成韻,親懿莫從,羇孤遞進。聆皋禽之夕聞,聽朔管之秋引。于是弦桐練響,音容選和,徘徊房露,惆悵陽阿。聲林虛籟,淪池滅波。情紆軫其何托,愬皓月而長歌。”這一層設想了“君王”在凄清的秋夜塊然獨處的感受,賦中描寫了許多靜夜的音響: 既有自然的天籟,如風吹竹林的蕭蕭,長天嘹唳的鶴鳴; 又有樂器奏鳴的聲響,如羌笛吹出的悠悠的秋聲,琴弦彈奏的瑟瑟的秋情。這些樂聲一起,“聲林虛籟,淪池滅波”,林中之聲為之肅靜,池上之波為之平息,無靈感的自然界都為之動容,足見樂曲感人之深。作者以動寫靜,描繪秋夜的各種音響,正是為了烘托幽冷、凄清的意境。雖然沒有直接寫月,但從上文可知,這是一個“羇孤”獨處的月夜,在這樣的夜晚,怎不令人產生懷人之情和遲暮之感呢!
其三是大量運用典故,增加了作品的典雅的風格。用典也是駢賦的一個基本特點。本篇中“仲宣跪而稱曰”的第一部分就集中了許多關于月的典故。這些典故大部分是古書上記載的月的神話。如“擅(禪)扶光于東沼,嗣若英于西冥”。上句是說: 早晨,月亮讓位給在東方升起的太陽。下句是說,黃昏,月亮繼西方的落日升起。“引玄兔于帝臺,集素娥于后庭”上句說,月亮把光輝灑向帝王的臺榭; 下句說,月亮照到帝王的后宮。用了這兩組典故,月的形象就增添了美麗的神話色彩。另一些典故是關于歷史人物的傳說,如“委照而吳業昌,淪精而漢道融”。上句是說月光照耀,孫策的母親夢月入懷,于是生策,奠定了吳國昌盛的王業; 下句說月光照耀,漢元帝皇后之母也夢見月亮入懷,于是生了漢元帝皇后,她使漢朝帝業光明。這些典故和全篇的內容沒有多大關系,由于在《月賦》中占的篇幅不太多,并未象古賦那樣堆砌過多的故實和辭藻以致使人生厭。至于對偶的整飭,是所有駢賦的基本特色,這里就不再多說了。
上一篇:《古文·晉楚鄢陵之戰》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侯方域·李姬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