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國通王化,儒林得使臣。六君成典冊1,萬里奉絲綸2(冊立吊祭)。云水連孤棹,恩私在一身。悠悠龍節去,渺渺蜃樓新。望里行還暮3,波中歲又春。昏明看日御4,靈怪問舟人。城邑分華夏,衣裳擬縉紳。他時禮命畢,歸路勿迷津5。
“靈怪問舟人”,五字誠佳。
【校記】
1.六,《全唐詩》一作“立”。
2.萬里,《全唐詩》一作“行吊”。
3.行還,《全唐詩》一作“山仍”。
4.御,《全唐詩》一作“腳”,又作“色”。
5.勿,《全唐詩》一作“不”。
【箋釋】
[歸中丞] 見本書卷四李益《送歸中丞使新羅冊立吊祭》注。詩題,《全唐詩》卷二六九注:一本題下有“冊立吊祭”四字。
[王化] 天子的教化。《詩大序》:“《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后漢書》卷七五《張酺傳》:“吾為三公,既不能宣揚王化,令吏人從制,豈可不務節約乎?”唐駱賓王《至分陜》:“至今王化美,非獨在隆周。”
[六君] 指新羅六君皆為大唐所冊封。《舊唐書》卷一九九上《東夷傳·新羅》:“武德四年,遣使朝貢,高祖親勞問之,遣通直散騎侍郎庾文素往使焉,賜以璽書及畫屏風、錦彩三百段,自此朝貢不絕。”“(武德)七年,遣使冊拜金真平為柱國,封樂浪郡王、新羅王。”“(貞觀)九年,遣使持節冊命善德柱國,封樂浪郡王、新羅王。”“天授三年,(新羅王)政明卒,則天為之舉哀,遣使吊祭,冊立其子理洪為新羅王。”“(開元)二十五年,興光卒,詔贈太子太保,仍遣左贊善大夫邢璹攝鴻臚少卿,往新羅吊祭,并冊立其子承慶襲父開府儀同三司、新羅王。”“天寶二年,承慶卒,詔遣贊善大夫魏曜往吊祭之,冊立其弟憲英為新羅王,并襲其兄官爵。大歷二年,憲英卒,國人立其子乾運為王,仍遣其大臣金隱居奉表入朝貢方物,請加冊命。三年,上遣倉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歸崇敬,持節赍冊書往吊冊之,以乾運為開府儀同三司、新羅王,仍冊乾運母為太妃。”典冊,帝王的冊命。南朝梁任昉《到大司馬記室箋》:“以今月令辰,肅膺典冊。”《陳書》卷一《高祖紀上》:“今將授公典策,其敬聽朕命。”此處指唐朝封賜新羅的冊命文書。
[絲綸] 《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孔穎達疏:“王言初出,微細如絲,及其出行于外,言更漸大,如似綸也。”后因稱帝王詔書為“絲綸”。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詔策》:“《記》稱絲綸,所以應接群后。”唐楊炯《為劉少傅謝敕書慰勞表》:“虔奉絲綸,躬親政事。”
[孤棹] 言出使所乘之船。唐王維《泛前陂》:“此夜任孤棹,夷猶殊未還。”唐劉長卿《送道標上人歸南岳》:“悠然倚孤棹,卻憶臥中林。”
[龍節] 龍形符節。《周禮·地官·掌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鄭玄注:“澤多龍,以金為節,鑄象焉。”后亦泛指奉王命出使者所持之節。唐王維《平戎辭》:“卷旆生風喜氣新,早持龍節靜邊塵。”
[蜃樓] 古人謂蜃氣變幻成的樓閣。亦作“蜃氣”。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光線經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后發生顯著折射,使遠處景物顯現在半空中或地面上的奇異幻象。常發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區。古人誤以為蜃吐氣而成,故稱。《史記》卷二七《天官書》:“海旁蜃氣象樓臺,廣野氣成宮闕然。”南朝梁簡文帝《吳郡石像碑》:“遙望海中,若二人像。朝視沉浮,疑諸蜃氣,夕復顯晦,乍若潛火。”杜甫《第五弟豐獨在江左近三四載寂無消息覓使寄此二首》:“影著啼猿樹,魂飄結蜃樓。”
[日御] 古代神話中為太陽駕車的神,名羲和。御,通“馭”。《楚辭·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漢王逸注:“羲和,日御也。”南朝宋顏延之《赤槿頌》:“日御北至,夏德南宣。”沈約《梁甫吟》:“龍駕有馳策,日御不停陰。”此處指太陽。隋江總《芳林園天淵池銘》:“曉川漾碧,如日御之在河宿;夜浪浮金,疑月輪之馳水府。”
[縉紳] 插笏于紳帶間,舊時官宦的裝束。亦借指士大夫。《漢書》卷二五上《郊祀志上》:“其語不經見,縉紳者弗道。”顏師古注:“李奇曰:‘縉,插也,插笏于紳。’……字本作搢,插笏于大帶與革帶之間。”庾信《哀江南賦》:“宰衡以干戈為兒戲,縉紳以清談為廟略。”此處代指大唐衣冠。
上一篇:《奉送蔣尚書兼御史大夫東都留守》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秋 日》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