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思疏
魏徵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朝巨鹿(今河北晉縣)人,唐初政治家。隋朝末年,為避戰亂曾出家為道士,后參加李密的起義軍,李密失敗即降唐。歷任諫議大夫、檢校侍中,官至左光祿大夫,進封鄭國公。以直諫聞名,且切中要害,所言多被太宗采納。曾主修《隋書》,有《魏鄭文公集》,言論多見于唐朝吳兢所撰《貞觀政要》。
十思疏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
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說明
本文選自《貞觀政要·君道》。這是魏徵于貞觀十一年(637)寫的一篇奏章。文中以“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為中心,就如何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提出了十條建議。這些建議包括崇尚節儉,愛惜民力,知人善任,賞罰分明,慎始善終,虛心納諫等。全文感情真摯,言辭懇切,且善用比喻,說理透徹,故深得太宗贊同。
集評
林云銘曰:此魏公貞觀十一年之疏。以思字作骨,意謂人君敢于縱情傲物,不積德義以致失人心者,皆坐未之思耳。思曰:睿睿作圣。故有十思之目。若約言之,總一居安思危而已。十三年五月,復有《十漸不克終》之疏,非魏公不敢為此言,非太宗亦不能納而用之。千古君臣,令人神往。文雖平實,當與三代謨訓并垂,原不待以“奇幻”見長也。
——清·林云銘《古文析義》卷十
吳楚材曰:通篇只重一“思”字,卻要從德義上看出。世主何嘗不勞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義,則反不如不用思者之為得也。魏公十思之論,剴切深厚,可與三代謨誥并傳。
——清·吳楚材等《古文觀止》卷七
上一篇:前赤壁賦散文《前赤壁賦》原文賞析
下一篇:韓愈散文《原毀》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