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臺
千里常思歸,登臺臨綺翼。
才見孤鳥還,未辨連山極。
四面動清風,朝夜起寒色。
誰知倦游者,嗟此故鄉憶。
這首小詩大約寫在詩人的宣城任上,寥寥四十字寫出秋日傍晚登高時的所見所感,格調沉郁悲愴,情感深摯哀婉,頗富感染力。在詩歌形式上它已具唐人五言律詩的風韻。
首二句點題。詩人開門見山地點出對故鄉的深切思念。 “登臺臨綺翼”并不是詩人一時興之所至,心血來潮的結果,是“千里常思歸”的原因。但登高的結果非但沖淡不了他的鄉愁,反而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他的思鄉之情更加強烈了。中間四句正是詩人這一強烈感情的抒發,他登高遠眺,觸景生情,其中最使人敏感的是那空中飛翔的歸巢孤鳥。表面寫鳥,實則寫人。望鳥及人,詩人想到自己仕宦在外,尚不如一只飛鳥。鳥還可以從山林中歸來,而自己長期飄泊在外,卻無法回到日夜思念的故鄉,其悲哀的程度可思而知。不光如此,再放眼遠望,卻是大山連小山,無邊無涯,故鄉的所在更是渺茫。一個“極”字把詩人對故鄉路漫漫,相去無日,回鄉無望的真實情感躍然紙上。如果我們再聯想一下詩人這時的遭遇就更不難理解他的酸楚了。他出身于南朝王、謝兩大豪門的謝家,少有大志,但卻生活在南齊統治者互相傾軋的社會里。對豪門貴族子弟,南齊統治者采取排斥政策,所以他難得有施展抱負的機會。謝朓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被統治者放作外任的。在離別京都時他依依不舍,曾寫下《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一詩,表達了他對建業的留戀之情。特別寫到“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更見情深。意思是說,想到今后還鄉(指建業)的佳期杳然,就教人更加惆悵難忍了。有情人誰不思念自己的故鄉呢,正因為如此才使黑發變成了白發。后來詩人到了宣城,這種思鄉之情并未因時間的延伸而有所衰減,而變得更加強烈了。這首詩正是詩人這一思想的寫照。 “四面動清風,朝夜起寒色”二句,是對三、四句感情的進一步抒發。其前一句寫詩人臨臺時的所見所聞,以“清風”代之,后一句寫詩人于蕭瑟秋風中引起的聯想,透露出詩人對節候變化的關注和感觸之深,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詩句。秋,歷來就是觸發游子鄉愁的媒介,唐代詩人劉禹錫曾用“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詩句概括古人對秋傷悲的感情。這中間四句,詩人正是借助于秋景秋色來渲染自己的悲傷寂寥感情的,雖然沒作大筆渲染,但通過“孤鳥”、 “連山”、 “清風”和“寒色”已足以勾勒出一幅肅煞的秋天凄清景色,生動地襯托了詩人的哀怨和凄楚。末了六句直抒胸臆。從字面上說,誰人能理解自己在高臺上望鄉嘆息的心情呢!實則表達了詩人對官場生活的厭倦,與他強烈的思鄉之情形成鮮明的對比。
全詩首尾照應,布局謹嚴。他不先以秋景秋色作點染,而是先點題,后渲染,不僅有開門見山的藝術效果,而且使思鄉之情顯得更加強烈。首尾的前呼后應,也顯得結構勻稱,匠心獨運。中間四句,一景一情交錯安排,有遠有近,有高有低,有動態亦有靜態,勾勒出了一幅闊大無邊的凄涼境界,生動有力地渲染和烘托了強烈的思鄉之情。
上一篇:臨高臺|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今日良宴會|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