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把酒問月》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為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里。
古往今來,有過多少吟詠明月的佳篇美制,但有哪一篇能超過這首《把酒問月》?就太白本人而言,他歌吟明月的詩可謂多也,此作當屬首篇,它充分表現了中國迄今數千年間才華最卓越的浪漫主義詩人飄逸、灑脫、奔放、奇麗、馳騁自如的獨特風格。
詩人首先從縱深的時間角度來詢問——詩題中的一個“問”字就把歌吟的對象人格化、親切化,使明月成為一個矚望詩人的、既陌生又熟悉、既遙遠又親近、既冷峻又熱情的生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這首二句詩是為突出問句的倒裝句:蒼蒼青天,悠悠萬世,明月呵,你是從何時起來到這青天之上照臨人寰的呀!這是詩人受了屈原《天問》的啟發或影響。“我今停杯一問之”,既以“問”字扣題,又托出了問月的規定情境:詩人此刻正在月下飲酒,他翹首仰望明月,不覺把快舉到唇邊的酒杯在胸前停了下來,發生這般劈空而至的妙問奇想。接著詩人就從“人”與“月”角度發出歌吟,這是詩人在停杯問月之際,于朦朧醉意中感到了自身的存在以及自身與明月之間的距離而發出的: “人攀明月不可得”,誠然如此,雖然詩人也曾傾吐過“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豪興,但那只是“欲”——“想”而已,而“月亮走,我也走,月亮是我的好朋友”,這“月行卻與人相隨”都是人人在孩提的時候就有的感覺,詩人確切地將這一人性普遍的共感捕捉入詩,因而讀者無不感到親切,共鳴無間。
接下來“皎如飛鏡臨丹闕”四句是從空間宇宙的角度來描寫明月:皎潔的明月如圓圓的明鏡高懸碧空,輝耀著殿宇宮闕,一個“飛”字從動態中寫出月移中天的氣勢,“綠煙天盡清輝發”則細膩地寫出明月初升之際月移影動光線色彩的變化,“綠煙”這一感覺非常人所能捕捉,與前句末二字之“丹闕”相映襯,色調何等鮮明瑰麗。“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以曹孟德《觀滄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氣概,寫出月升月落在宇宙中的回環:入夜從海上冉冉而生,徐徐而來;凌曉向云間漸漸隱沒,悄悄而去。描寫真切細膩。
然后,詩人又從月亮本身——從“內部”的角度加以問月,這里拈用了關于月亮的民間傳說“白兔搗藥”與“嫦娥奔月”,“嫦娥孤棲與誰鄰”一句問得極好,好像詩人設身處地想到了孤寂的嫦娥在“高處不勝寒”的廣寒宮中所過的年年復年年的凄涼歲月。
最膾炙人口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為此”四句是從古今時間更替的角度進行描寫的,通過“今人”與“古月”、“今月”與“古人”的巧妙措詞與跨時空連接,把明月與人生滄桑和歲月的無情流逝聯系起來,寄托了時間長河永恒而人生卻倏忽短暫的喟嘆。接著,他把自己的時代苦悶消融于暫時的精神的沉醉: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里。”這當然不能歸結成個人性格的脆弱,根本原因還是時代的局限、歷史的制約以及社會藩籬的羈絆。
總之,李白的這首著名詩篇之所以獨占鰲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以最活躍的形象思維多角度、多方位地道出了人人都曾有過卻未能言傳的共感。李白所寫的明月毋寧是他的魂,他的神,他的美的化身,心的關愛,或者說,就是他自身的對象化,月的形象與他的精神無間契合,因而成就了這一絕世名篇。
上一篇:杜甫《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二十首之十二)》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李賀《昌谷北園新筍(四首選一)》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