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顥《七言詩·題淮南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程 顥
南去北來休便休,白蘋吹盡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對愁。
【原詩今譯】
南去北來沒有羈擾我想休息就休息,
西風吹盡楚江上的白蘋草煞是悲戚。
我們出家人可不是見秋生悲的騷客,
任憑兩岸的青山在黃昏中相對愁悲。
【鑒賞提示】
這是一首抒發淡泊超俗情趣的小詩,是詩人在揚州淮南寺里小住時寫下的。
詩的起筆突兀,一開始就告訴人們,不論是南去北來,還是北去南來,詩人總是想去就去,想休息就休息,無憂無慮,恬然適意。也許有人會問:“若是碰上蕭殺的秋天還會如此無憂無慮嗎?”詩的第二句緊承首句寫道:“白蘋吹盡楚江秋。”詩人像是回答說,正是在蕭蕭秋風把白蘋都吹落了的深秋季節才如此這般說來。他身處秋氣蕭殺、萬物凋零的深秋季節,絲毫沒有悲哀凄涼的感覺,反而無憂無愁,安然處之,像是忘記了塵世中的一切。本來,詩人得休便休已經夠灑脫了,再有后一句蕭瑟景象的襯托,就更顯示出超塵脫俗的氣質。在中國歷史上,歷來有“悲秋”的傳統。一到秋天,西風瑟瑟、枯葉飄零,這蕭條凄清的景象極易引發人們對不如意的人生大興悲嘆之詞。早在戰國時期,楚人宋玉作 《九辯》,第一句就嘆道:“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而此詩作者為什么能如此逢秋而不悲,隨遇而安、怡然自得呢? 詩的前兩句在敘述詩人不尋常的舉止的同時也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大問號。詩的三、四句緊扣首二句之意:“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對愁。”在這里,詩人以道人自比,表現出詩人對閑適飄逸、淡泊無求境界的向往。詩人之所以能夠“南去北來休便休”,就是因為他不是見秋生悲的“悲秋客”,而是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道人。因此,當眾人對秋生悲時,詩人自然無悲可言,“一任晚山相對愁”。晚山,即秋天黃昏時的山。此時,遠遠望去,楚江兩岸的山脈凄清寥落,像是在颯颯秋風中相對發愁。晚山本來不會悲愁,在超脫淡泊的道人看來,晚山也不會悲愁。只有在悲秋人眼里,晚山連同周圍的一切才看上去像是都在悲嘆哀傷。在此,詩人沒有直接去寫愁容滿面的“悲秋客”,而是通過“悲秋客”眼里所看到的秋暮中凄涼悲傷的景物來寫“悲秋客”,這樣寫,更顯示出詩人超然物外的瀟灑飄逸。
這首詩,前兩句先寫出形跡,后兩句寫心神,象剝筍皮似的一層深似一層地寫來,筆法顯得陡健有力。這種寫法稱作“倒裝”。在此,若不“倒裝”,按順序寫來,便屬凡筆,詩意也就索然了。
上一篇:韓愈《七言詩·題榴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甫《五言詩·題玄武禪師屋壁》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