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子由〕蘇軾之弟蘇轍,字子由。此時兄弟分別七年。〔瓊樓玉宇〕喻宮殿之美麗,此處指月中的宮殿。〔嬋娟〕這里指月亮。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蘇軾在密州知州任上。這年中秋節日,在痛飲酣醉之后,作此抒懷之作。其主旨在于借懷念弟弟子由,抒發自己政治上失意的感慨以及客居他鄉的寂寥情懷,顯現出作者內心的出世與入世思想沖突、感情與理智矛盾的復雜態勢。此詞運用形象的手法,烘托出了一種皓月當空、清冷曠遠的情感氛圍,美麗的神話傳說與作者纏綿惋惻的情緒融合在一起,人生在大自然身上尋求到了最美妙的契合點。
我們知道,蘇軾一生多在地方任職,這主要是因為他在朝中與王安石政見在一些方面不合。政治上的失意,使他的心境一直處于壓抑愁悶狀態,外表的曠達難以遮掩住心靈深處的憂憤。這首詞實際上也是苦中作樂,可以看作是作者在仕途中酸苦體驗的升華與總結。同時,也反映出了作者在受挫失意之際,有歸依于老莊思想的趨向。
這首詞全篇都沒有離開“月”。上闋寫中秋賞月,對月飲酒,以明月比喻自己的孤高;下闋則用月圓來映襯別離之情,感人生離合無常。上闋可分為三層,首四句為一層,開篇即扣住“中秋”,以月起興,突發奇問,筆鋒直入,深刻表達了作者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用“幾時”、“何年”這樣的疑問語氣,贊美了宇宙的博大和悠久,顯示出了作者理想境界的超凡。次三句又間接表現出了作者在天上、人間,也即在“出世”與“入世”之間的矛盾心態,既有追求,又有徬徨,入世不易,出世更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則由幻想的境界又回到現實生活中來,入世思想最終否定了出世思想,還是在現實社會中好自為之吧!玉宇雖清虛,高寒也堪慮,倒不如起舞弄影,盡享人間的歡樂。作者的想象離奇跳躍,令人難以捉摸。
下闋則是對月懷人,化景物為情思。也可分為三層。開頭的三句,仍是頌月,月光照著華美的樓閣、窗戶,同時也照著無眠之意的作者,嘆月光之無私,使人間普沐清輝。“不應有恨”等五句,是“無眠”的作者生出的議論,既寫人,又夾寫月,以自然規律的變幻,說明人間自古也是合少離多,借以寬慰自己。最后兩句,向人世間的離別的親人表達了誠摯的祝愿,以己推及普天下之人。借月照心,使全詞的境界上升到更加清遠澄澈的地步,具有崇高的美感。
這篇作品是蘇軾詞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月貫穿全詞,并逐層加深,構思巧妙,寫得揮灑自如,將作者內心的那種情感波瀾,委婉曲折地表現出來了,纏綿惋惻之思,愈轉愈曲,愈曲愈深,各層緊密相銜,以虛轉實,虛實交錯。再者,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想象高妙奇特,意境空靈清藉,也是該詞的藝術特征之一。作者既借用了唐代詩人李白詠月詩的意思,同時又將前人關于月亮的美麗的神話傳說,巧妙地提煉融鑄,使這些神話和傳說,無不與作者此時的感情變化、心態跌宕相契合,人與月形成了完美的藝術整體。
還應當提及的是,該詞流暢的語言、鏗鏘的音調,既近似口語,又合乎此調格律,有著無窮的韻致。整篇作品,好象作者與明月的對話,極為洗煉,在遣詞用典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全詞樂感極強,不僅按律押韻,并間有暗韻,如“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字”、“人有悲歡離和,月有陰晴圓缺”等句即是暗韻。全詞隨著作者的心態嬗變,形成高低回環的情韻。
正由于這首詞在藝術上的超凡,情感的深摯、意境的清遠以及樂觀思緒的表達,故被譽為中秋詞的千古絕唱,有著永久的魅力。
上一篇:《夢李白二首(其一)·唐·杜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江津送劉光祿不及·南朝宋·陰鏗》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