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七言詩·題榴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韓 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蒼苔落絳英。
【原詩今譯】
五月如火的榴花映入眼簾格外鮮明,
枝葉間時時可以看到石榴子兒長成。
可惜此地缺少王孫公子的車水馬龍,
艷艷榴花,只好在蒼苔上散落紛紛。
【鑒賞提示】
這是一首詠物詩。此詩是韓愈《題張十一旅舍三詠》之一。《千家詩》在歷代傳刻中誤為朱熹。在贊嘆榴花鮮艷、榴子可愛卻無人游賞以至美景寂然零落之中,抒發(fā)并寄寓了作者某種人生的感想。
首聯(lián)兩句寫景狀物。首句的“五月”,表示時已至仲夏。此時雖不至于驕陽似火,但花事已了,無論是富貴的牡丹,嬌艷的芍藥,以及那斗春的桃李,都已經(jīng)凋殘了。一場春雨即可斷送花期,何況節(jié)令已到了仲夏呢! 但是,仲夏季節(jié)卻也是自然界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放眼望去,彌野的是一片綠:綠的田疇,綠的山丘……詩人此時此際郊游,其意或許原不在賞花覓花。可是突然間,詩人的眼睛“明”了,那在彌望的綠色海洋中紅似火焰一般的是什么?啊,是榴花。百花老瘦的時候,原來還有榴花開得如此繁盛! “照眼明”三字,極貼切地反映了詩人乍見榴花時一片驚嘆不已的欣賞之情。倘是陽春三月,百花姹紫嫣紅,無論是何種鮮艷的花,都不會有“照眼明”的效果。而榴花卻能在仲夏時分一花獨秀,特領風騷!于是不由得詩人要近前去仔細觀賞一番。豈但榴花紅得耀眼,那濃密的枝葉間還可以看到一個個圓潤光澤的果實(榴子)呢。第二句的“枝間時見”頗可玩味。“時見”猶言時不時地看見。榴花初開于初夏(四月),時至五月花事不斷,而榴子亦成,故能既有花又有實,此可見詩人把握事物之準確。另外,榴樹枝葉繁密,乍見之下,或只睹花而不見實,待到近前一看,枝葉間遮遮掩掩的榴子便可睹一二了,倘再要有心尋覓呢,原來那榴子正如同榴花,三三五五地懸于枝間。此可見詩人狀物之細密。
按說這般美好的景致也應該引起世人們的興趣和注目了吧,可是卻并未如此。事實是“可憐此地無車馬”,以致這美好的景致終于“顛倒蒼苔落絳英”時,亦無人惜,看來世人們是只知道在陽春三月去競相逐塵,觀看那“眾所矚目”的“美艷”之花,而不知道在百花凋落之后仍有榴花這般紅艷似火。這后兩句詩在深情的惜景之中,融入了詩人無盡的感慨。這感慨既有對美好景致無人賞識的遺憾、惋惜,也有對世人們追求俗艷的無奈嘆息,還應該有詩人對自己寂寞孤獨心緒的宣泄和自慰,可謂良深感慨中,“情”“意”殊不同。與前兩句相比,詩意陡然一變,把本應(按照常人規(guī)律)有的喜悅之情變成了嘆惋哀傷之意,曲折反比中增加了詩的感染力量,一躍而突出于尋常賞景詩作之上了。
本詩描述景致清新自然,從中又可以見出詩人濃郁的情趣和縝密豐富的文思。而詩意和描述的驟變,卻又全寓于似輕淡實重濃的語句之中,使得詩意陡然轉(zhuǎn)深,也顯示了寫法的“喜山不平”的變化特色。
上一篇:張祜《五言詩·題松汀驛》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程顥《七言詩·題淮南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