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高棅·賦得羅浮霜月懷二逸人》原文賞析
海國梅始白,飛霜動鳴鐘。寒空一片月,掛在羅浮峰。夜色不映水,清光與之同。百里皆瑤華,千林閉幽風。蕭條巖際葉,嘹唳云邊鴻。遠客起遙念,滄波思千重。夢回明鏡沒,寂歷聞幽蛩。
羅浮山為粵中名山,在廣東省東江北岸,增城和博羅等縣之間。相傳羅浮本二山,羅山自古有之,浮山原為蓬萊一阜,浮海而至,因而得名。山的來歷充滿神話色彩,加之山色秀麗,風景宜人,故歷來是騷人墨客寄托雅興、吟詠性情的對象。南朝謝靈運就有“游當羅浮行”的詩句(《初發石首城》),唐劉禹錫、皮日休,宋蘇軾等著名詩人都曾以如椽之筆描繪過羅浮壯觀,詩人出游至此,面對空山寒月,寂靜中更感寂寞,清冷中倍覺孤單,眼前景勾出心底情,故而賦詩一首,抒發他對遠方友人的切切思念。
全詩可分為兩個部分,前十句是寫景,后四句是抒情,情因景生,景中含情,相生相發,構成了羅浮懷人的凄迷意境。
首句的“海國”本是對濱海城市的泛稱,此當指羅浮山所在地廣東;“梅始白”點明此詩作于初冬時節。交待了地點、時間后,第二句即轉入寫景。“飛霜動鳴鐘”是從大范圍著眼,概括地描繪羅浮冬夜的景致。羅浮山的冬夜,霧靄茫茫,霜氣逼人,傳入耳簾的只有那遠遠近近、此起彼伏的寺廟鐘聲。相傳東晉葛洪在此山修道成仙,山上有洞,道教列為“第七洞天”,可知山上的寺廟一定不會少。詩人在“霜”前加一“飛”字來形容,使無形的霜氣有了動態,寺廟的鐘聲悠悠,詩人以為那是飛來飛去的霜氣傳遞之功,又使無知的霜氣有了靈性。概括地寫“霜”之后,詩人再具體地寫“月”,并把寫景的重點放在月色的描繪上。須臾之間,一輪明月升上了寒空,掛在羅浮峰巔,把它的清輝灑向群山遍野,滿山的霧靄一掃而空,呈現出一派神奇的境界。這一境界乃“夜色” 與 “月光”相互作用幻化而成,所以先點出: “夜色不映水,清光與之同?!碧迫擞小疤祀A夜色涼如水”的詩句,這里反其意而用之。在月光的朗照下,“百里皆瑤華,千林閉幽風”。一時間百里山林好似遍布奇花異草,千株樹木好像關閉住了每一絲兒幽風。上句極寫境界之奇,下句極寫境界之靜,各臻其妙。在這奇妙、清幽、靜謐的境界里,詩人注目 “巖際”,那里長著幾株孤零零的野草; 遙望 “云邊”,那里傳來幾聲嘹亮的鴻唳。此時此際,一絲孤寂凄清之感油然而生,詩意便自然而然地轉入下半部分的懷人。
“遠客起遙念,滄波思千重?!痹娙耸歉=ㄩL樂人,客居廣東,所以自稱“遠客”?!斑b念”扣題,即懷念遠在家鄉的兩位性情高逸的朋友?!皽娌ā本淝泻系乩憝h境,家鄉福建和客居地廣東都是濱海城市,都可泛稱“海國”,所以詩人以滄海之波來寄托思念?!八记е亍睂o形的思念予以形象化的表現,詩人的千重相思與滄海的千重波浪情景相生,妙合無垠。詩篇寫景重在月色,抒情也是望月懷遠,所以結尾以月亮隱去來收束全篇。“夢回明鏡沒,寂歷聞幽蛩”,明鏡指月亮,當寒空明月被云彩掩沒的時候,羅浮山的百里瑤華、千林幽風、巖際之葉、云過之鴻,諸般奇妙景致都看不見、聽不到了,詩人也從思念朋友的夢幻中清醒過來,在萬籟俱寂之中,只能聽見蟋蟀的聲聲鳴叫。以景結情,言盡而情不盡。
全詩從黑暗寫起,至黑暗告終,中間重寫夢境般的羅浮月色,呈現出暗一明一暗的結構特色。在眾多描寫羅浮詩作中,可稱佳構。
上一篇:古詩《趙翼·靜觀(錄二)·謂氣從理出》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朱彝尊·贈張五家珍》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