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漁翁》唐山水詩鑒賞
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柳宗元長期被貶謫在南方,集中留下許多描繪南地風土民情的詩篇,這是作者在貶任永州期間作的一首七言古詩,描寫漁翁閑適自在的生活。
首句寫漁翁暮宿西巖,即永州的西山。漁人一般白天捕魚,日晚歸家,而這位漁翁逢天晚卻不回家,就泊舟西山下過宿了,顯然這是位放任自由、瀟灑不拘的隱者,而非普通的漁人。詩不僅一開場就把鏡頭對著主人公,而且也暗示了他的性格特征。一夜無話,放過不提,次句單表漁翁早起晨炊的情景: 從湘江汲水,燃起巖上的枯竹。這本是極為平常的生活情景,可是不言水而稱清湘,不言枯竹而稱楚竹,就使得語句非常新奇別致而富于地方色彩。兩句寫漁翁夜宿晨興、隨遇而安的適意生活,富有情趣,隱隱透出作者的欣賞、向往之情。
南方的早晨,山林水濱常霧氣浮漫,所以能聽到漁翁汲水燃竹之聲,卻看不清他的身態容顏。等到日出霧散,本該能看清漁翁的模樣了,可是他早已離去,只留下一聲漁歌,悠長地回蕩于青山碧水之間?!皻G(ǎi矮)乃” 本是搖櫓聲,唐代民間有《欸乃曲》,唱漁人生活,詩人這里用來指漁歌。本來漁歌自唱,山水自綠,兩者毫無關系,經詩人巧妙的剪輯,兩者結合在一起就產生了一種瞬間性并發的效果,好象是一唱漁歌使山水煥然綠遍! “綠”在這里不再是靜態的描述,而成了富于動感和突發性的呈現。試閉目一想,真覺得“勝景在目,奇趣蕩胸” (喻守真)。由于詩人新奇的構思、寫照,漁翁本來平淡無奇的飄泊生活變得富有傳奇色彩、富有浪漫的詩意。
末二句是想象漁翁泛舟乘流而下的情景,回望天水相連之際,西巖上飄游的白云仿佛也在追隨著漁舟?!皫r上無心云相逐” 是上五下二的特殊句法,“無心云”化用陶淵明《歸去來辭》的“云無心以出岫”,這閑適流動的云彩,不僅使畫面變得生動,也渲染了自由輕松的隱逸生活情趣。詩人的謫宦生活沉悶壓抑,“欲采蘋花不自由”,詩中那孤舟飄泊、來去無蹤的漁翁形象,寄托著詩人的理想,也流露出他孤芳自賞的寂寞心境。
這首詩造語奇妙,構思特獨,歷來膾炙人口。不過它的結構也有人非議。蘇東坡就曾說“此詩有奇趣,結二句雖不必亦可”。從表現的完整來說,的確不要末二句也可以是一首出色的絕句,但那不符合詩人的創作意旨。他不光要寫景,寫漁父,還要表現自我,末兩句正是表現自我的關鍵。這么來看,末兩句還是有必要了。
上一篇:李白《清溪行》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胡亦常《游圭峰》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