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趙秉文·濟源》原文賞析
歌管年年樂太平,而今鉦鼓替歡聲。裴公祠下無窮水,好乞余波為洗兵。
金代大定明昌年間是其極盛時期,在此期,人民較少戰亂騷擾,相對安居樂業; 統治階級也習慣于醉生夢死、歌舞升平的生活。但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開,自衛昭王即位以后,蒙古成吉思汗崛起于朔漠,年復一年大舉侵金。蒙軍的鐵騎踏破了金人歌舞升平的夢幻生涯,代之而起的是戰亂頻仍、滿目瘡痍的社會現實。金代后期主持文盟的詩人趙秉文的這首絕句,反映的就是這段史實。
濟源,今屬河南,在金代屬河東南路孟州。趙秉文在大安二年(1210)任平定州 (今屬山西)刺史。大安三年,朝廷召秉文論邊策。這首詩當是他赴南京(今開封)途中,路過濟源時所作。
前兩句寫時局的變換: “歌管年年樂太平,而今鉦鼓替歡聲。”鉦鼓是古代行軍時所用的兩種樂器,行軍時鉦以靜之,鼓以動之。行軍打仗的鉦鼓之聲,代替了年年樂太平的歌管之聲,這一時局的變化多么巨大! 兩句詩中,既飽含著詩人對時局的深沉感慨,又暗含著詩人對朝廷只顧享樂、不修邊備的深刻指斥。所以詩句語調雖然平緩,感情卻備極沉痛。在趙秉文之前不久,詩人師拓的《游同樂園》詩寫道:“可憐歡樂極,鉦鼓散云和!”與趙詩的感慨如出一轍。可見這種今昔巨變的感慨,代表了當時士人的普遍感受。然而,面對血雨腥風的社會現實,士人們應當何去何從呢?是依附求榮,還是隱遁全身?作為一位正直愛國的士大夫,趙秉文作出了自己堅定的回答。
后兩句表明了詩人所取的政治態度:“裴公祠下無窮水,好乞余波為洗兵。”濟源是唐代名臣裴休的家鄉,裴公祠是濟源的名勝之一。詩人在瞻仰這位先賢的祠堂之時,并未引發思古之幽情,整個身心仍然沉浸在對現實深深的憂患之中。據《金史·地理志》記載,濟源有濟水、澳水、沁水,水資源十分豐富。當詩人注視著裴公祠下流淌著的湯湯河水時,突然萌生出一個奇妙的想法:最好是乞求天公揚起濟水的余波,為抵抗蒙軍出征的將士們洗去滿身的征塵!“洗兵”的典故出自《說苑·權謀》,據說武王伐紂之師遇天降大雨,有人以為不祥,武王卻堅定地說:“非也,天洗兵也!”最終排除萬難,在牧野戰勝了紂王。詩人引用這一典故,并且堅信,正義之師必將戰勝野蠻的侵略者。
詩人是一位言行一致的愛國者,據《金史》本傳記載,趙秉文曾向皇帝上書,表示“愿為國家守殘破一州”,并且對皇帝說:“陛下勿謂書生不知兵,顏真卿、張巡、許遠輩以身許國,亦書生也。”又說:“使臣死而有益于國,猶勝坐糜廩祿為無用之人。”這首詩與他的上書可以互相印證,共同表明了一位愛國詩人的熾熱心腸。
上一篇:古詩《邵長蘅·津門官舍話舊》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李夢陽·浮江》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