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五言詩·玉臺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杜 甫
浩劫因王造,平臺訪古游。
彩云蕭史駐,文字魯恭留。
宮闕通群帝,乾坤到十洲。
人傳有笙鶴,時過北山頭。
【原詩今譯】
是膝王授意,在這里建造了壯麗的殿閣,
我來到平臺,尋訪前人登眺的舊游昔塵。
高峻的玉觀臺呵,可是蕭史昔日的居所?
苔葑的文字碑呵,仍載著魯恭王的事跡。
這兒的宮院里,供奉著五方的群帝尊神,
到此謁神祭香,是九州八垓的過往之人。
那吹笙騎鶴的典故喲,在這兒廣有傳聞,
聽呀,緱氏山頂,時時飄來美妙的笙音。
【鑒賞提示】
玉臺觀,唐高祖子滕王李元嬰所建,舊址在今四川閬中縣。本詩是杜甫于代宗廣德二年(764)游覽玉臺觀時所作。
首聯二句平平而起,點明觀的建造和自己因何而游。浩劫即浩階,道家稱宮觀的大臺階。這里不僅是玉臺觀的代稱,更是以臺階之大襯托玉臺觀氣象之宏偉。王,指滕王。平臺,西漢梁孝王所建,為著名游樂之地。此以著名的平臺比玉臺,也切合滕王的身份。
頷聯中的“彩云”是雙關語,既以說明玉臺觀地之祥瑞、之高——如在彩云之間,又因為觀中繪有蕭史乘云的圖畫。蕭史,春秋秦穆公時人,善吹簫,能引來孔雀、白鶴。穆公有女弄玉,亦好吹簫,穆公就讓二人配了夫妻。蕭史每天教弄玉吹為鳳鳴之聲,數年后簫聲引來了鳳凰。穆公建鳳臺,讓他們夫妻住在上邊。又幾年,弄玉乘鳳、蕭史乘龍飛升成仙而去。詩人用此典故,在于烘托此觀的神仙氣氛。“文字魯恭留”,即“魯恭文字留”,為平仄對仗而倒裝。魯恭,魯恭王,西漢景帝子劉余。喜造宮室,曾為擴大府第而拆毀孔子舊宅靈光殿,在墻的夾層中發現了用蝌蚪文寫成的大批儒經,經文從此傳世不衰。此以喻玉臺觀留下來的碑文,意謂滕王雖逝,但所留下來的碑文如魯恭王所發現的文字一樣,流傳久遠。
頸聯兩句極力渲染玉臺觀的高和廣。宮闕,指玉臺觀。群帝,道家認為天上大帝之下有群帝,分理諸天。通群帝,是說玉臺觀非常雄偉高大,直通群帝宮殿。乾坤,此指觀中的山河地理圖之類。十洲,指傳說在八方大海中的祖洲、瀛洲、玄洲等十洲,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玉臺觀其高易言,其廣不易言。“宮闕通群帝”,雖是夸張,但有所據;要說出玉臺觀的廣大,實難找個根據,可是詩人并沒有就此住筆,而是另辟蹊徑,從乾坤圖入手,徑于一下鋪開,使人的思緒心境,隨之伸到了無限的空間。
以上是詩人對游觀所見進行的描繪,雖多聯想,可以說多是實寫。“人傳有笙鶴,時過北山頭”兩句,是詩人據傳聞作的虛寫。笙鶴,笙聲鶴唳,指王子喬的故事。《神仙傳》載:周靈王太子喬(王子喬)好吹笙作鳳鳴,道士浮丘公接他上了嵩山。后乘白鶴上緱氏山頂,與人們作別而去。北山,暗喻緱氏山。笙聲鶴鳴,漸遠漸無窮,乃至于回響在天地之外,似乎仙人去而未去,漸次徘徊,從而使全詩縹緲仙境的氣氛更加濃郁,可謂幻真成一體,聞聲生神韻了。
廣德二年,杜甫因故人嚴武離蜀而流寓閬州。集中有關于滕王玉臺觀及亭子的游歷詩各二首。滕王李元嬰,驕奢淫逸,飽宴無度,史書俱有明載。他在閬州刺史任上修建的玉臺觀,也正是他妄想成仙的證明。此首五律,只是援引與道觀有關的典故,再三渲染神仙氣氛,對滕王的惡跡未作只字揭露和評論。其他三首詩也大都如此,其七律《滕王亭子》甚至有“民到于今歌出牧”的頌揚的話。所以后人有“其(指滕王)惡如此,而詩稱‘民到于今歌出牧’,未足為詩史”(仇兆鰲《杜詩詳注》引)的批評。這首五律,雖然沒有明顯歌頌滕王德政的句子,但處處將滕王喻為神仙,末尾還有暗指滕王確已成仙的句子,此詩意為何,確令人有些疑惑。登臨、覽古詩而絕無寓意,這在杜詩里是不常見的。當然,本詩在寫法上確有值得注意之處。主要是善于用典,除了連用而不堆砌、不晦澀外,特別是所用人物典故,都是王子(王婿)營造成仙的故事。這就通過對與滕王及其所修造的玉臺觀的一致性事物的類用和互補描寫,做到了寓豐富繁復于單純統一。杜甫的近體,尤其是五律,善于用典是其特點。典故要用得恰當,則需要博識。此詩可以說是個典范。或者這竟是《千家詩》編選者入選此詩的原因罷。
上一篇:程顥《七言詩·游月陂》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范成大《七言詩·田家》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