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雅大雅文王之什·大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①天難忱斯,不易維王。②
天位殷適,使不挾四方。③
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于周,曰嬪于京。④
乃及王季,維德之行。⑤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⑥維此文王,小心翼翼。⑦
昭事上帝,聿懷多福。⑧厥德不回,以受方國。⑨
天監在下,有命既集。⑩文王初載,天作之合。(11)
在洽之陽,在渭之涘。(12)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13)大邦有子,伣天之妹。(14)
文定厥祥,親迎于渭。(15)造舟為梁,不顯其光。(16)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17)纘女維莘,
長子維行,篤生武王。(18)保右命爾,燮伐大商。(19)
殷商之旅,其會如林。(20)矢于牧野:“維予侯興,
上帝臨女,無貳爾心!”(21)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22)維師尚父,
時維鷹揚。(23)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24)
【注釋】 ①明明:光明貌,此指功德之圣明。赫赫:顯赫貌,此指命運之顯赫。②忱:相信。斯:語助詞。不易:難。維:為。③位:通“立”。(依高亨說)適:通“嫡”,即嫡子。宗法社會中稱正妻曰嫡。其所生長子為嫡子。殷嫡,指殷紂王。挾:擁有。④摯:殷商的一個諸侯國。仲:次子或次女,此指次女。氏任:猶姓任。高亨《詩經今注》:“摯仲即太任,王季的妻,文王的母。因她是摯國之君的次女,所以稱摯仲。摯國之君姓任,所以說她氏任。”曰:語首助詞。嬪(pin 頻):嫁。京:周的京都。朱熹《詩集傳》:“‘曰嬪于京’,疊言以釋上句之意。” ⑤王季:太王古公亶父之子,文王之父。⑥大(tai太)任:太任,即上章的摯仲氏任。有身:有孕。⑦翼翼:恭敬貌。⑧昭:明白。聿:語助詞。懷:招來。⑨厥:其。回:邪僻。方國:四方來附之國。⑩監:監察。有命:天命。有,詞頭。集:就,臨。(11)初載:指文王即位的初年。合:匹配。(12)洽(he合):古河名。現稱金水河。源出陜西省合陽縣北部,東南流入黃河。陽:水的北面。渭:渭河,黃河的最大支流,在陜西省中部。涘:水邊。(13)嘉:婚禮。止:語氣詞。大邦:指莘(shen申)國,姒姓,在洽水北岸。子:指莘國國君的女兒。(14)伣(qian欠):好比。妹:少女。(15)文:高亨《詩經今注》:“文,指卜筮的文辭。此句言文辭肯定兩國聯姻是吉祥的。”(16)造舟為梁:意為將若干木船聯結成一座浮橋,用以渡過渭水迎親。梁,橋梁。不:通“丕”,大。(17)于周:在周國。于京:在周的京都。(18)纘:美好。維:是。莘:即莘國。長子:即長女,指太姒。行:出嫁。篤:發語詞。(19)保右:即保佑。命:命令。爾:指武王。燮(xie泄)伐大商:意為順乎天命以討伐商朝。燮,和。(20)旅:軍隊。會:“旝(kuai塊)”的假借字,即旌旗。(21)矢:通“誓”。牧野:古地名,在今河南淇縣西南。維:發語詞。予:武王自稱。侯:乃。臨:監視。女:汝,指周武王所率領的參加誓師的將士。(22)洋洋:廣大貌。檀車:用堅固的檀木所造的戰車。煌煌:鮮明貌。騵(yuan元):赤毛白腹之馬。彭彭:強盛貌。(23)師:官名,即太師。尚父:周文王對呂望的尊稱,意謂可尊尚為父輩。后世俗稱姜太公。時:是。鷹揚:如鷹之飛揚。(24)涼(liang亮):輔佐。肆:縱兵。會:至。朝:晨。
【譯文】 圣明功德惠下民,赫赫命運顯天上。天意無常難置信,君主實在不易當。上帝先立殷紂王,忽又使其失四方。摯國任氏二姑娘,遠遠來自那殷商,嫁給咱們這周邦,京都里面做新娘。伴隨丈夫名王季,專行仁德好榜樣。太任一日身有孕,生下這個周文王。唯有這個周文王,待人恭敬很端莊。明白如何事上帝,招來福祿難估量。他的德行真不壞,四方歸附顯威望。上天監察在下方,悄悄已將天命降。文王掌權初即位,天作配偶呈吉祥。她家住在洽水北,就在渭水那一旁。文王將要行婚禮,大國有位好姑娘。大國有位好姑娘,恰似天仙俊模樣。占卜結果真吉利,文王親迎渭水旁。條條木船聯成橋,場面顯赫多榮光!有個命令天上來,命令這個周文王,周國京都興家邦。莘國有個好姑娘,她是長女嫁文王,生下兒子周武王。上天保佑降意旨,順乎天命伐殷商。殷商軍隊列成行,旌旗如林迎風揚。武王誓師在牧野:“我周勃興不可當,上帝督察眾將士,勿生二心要圖強!”兩軍對壘牧野闊,周師戰車亮煌煌,赤毛白腹四馬壯。太師尚父名呂望,氣勢如同鷹飛揚。輔佐武王精謀略,縱兵伐商滌污穢,黎明盡現新氣象!
【集評】 《毛詩序》:“《大明》,文王有明德,故天復命武王也。”(《毛詩正義》卷十六)
漢·鄭玄:“二圣相承,其明德日以廣大,故曰《大明》。”(《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卷十六)
宋·朱熹:“此亦周公戒成王之詩。”(《詩集傳》卷十六)
清·姚際恒:“此敘周家二母以及文王、武王之事,亦所以告成王歟?毛稚黃曰:‘《大明》頌二母而末及尚父,邑姜已在其中,蓋芝本、醴源,文詞之妙,所謂意到而筆不到耳。’”(《詩經通論》卷十三)
清·馬瑞辰:“《大明》,蓋對《小雅》有《小明》篇而言。”(《毛詩傳箋通釋》卷十四)
清·方玉潤:“(《大明》)追述周德之盛,由于配偶天成也。”“《序》謂‘文王有明德,故天復命武王也’,直不知詩中命意所在。即《辯說》(指朱熹《詩序辯說》)云‘言王季、大任、文王、太姒、武王,皆有明德,而天命之’,亦甚含囫。蓋周家奕世積功累仁,人悉知之。所奇者,歷代夫婦皆有盛德以相輔助,并生圣嗣,所以為異。使非‘天作之合’,何能圣配相承不爽若是?故詩人命意,即從此著筆,歷敘其婚媾天成,有非人力所能為者。然大任、太姒明寫,邑姜暗寫,此又文心變幻處。從來說《詩》者無人道及,不將詩人一片苦心埋沒不彰耶?至首尾三章,極言天人感應之機捷于影響。天可信而不可信,王易為而不易為。逆天者天必亡之,順天者天必昌之。其昌之也,一朝而‘清明’;其亡之也,四方無所恃。故必有‘明明’之圣德,而后有‘赫赫’之天命。天人之際,豈不亦甚微哉?吾愿萬世之有天位者,當以殷嫡為戒,而以武王為法;庶可以上應天心,中承祖德,下撫四方,一戎衣而天下大定也。然亦豈偶然得之者歟?於呼盛矣!”“一章將言文武受命,故先揭出天人感通之故,以為全篇綱領。而說得赫然可畏,蓋危言以惕之也。次章至六章皆歷敘文、武生有圣德,并非偶然。蓋‘天作之合’,故父子夫婦之間皆有盛德以相配偶,而生圣嗣。在文法,此為鋪敘閑文;在詩意,此為追述要義。七、八兩章始言伐商而有天下,以終首章之意。八章‘清明’作牧,與‘明明’、‘赫赫’相應,用字亦極不茍如是。”(《詩經原始》卷十三)
【總案】 這是《詩經》中敘述周朝開國歷史的篇章之一,其值得重視之處,在于反映了周人對商周易代的社會變革所做出的新的神學解釋:天命是無常的,商朝的氣數已盡,上帝復授命于周,令其滅商統治天下(“天難忱斯,不易維王。天位殷嫡,使不挾四方”,“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保右命爾,燮伐大商”);而之所以如此,乃是因為周人有著美德懿行,能夠敬德事天(“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摯仲氏任,……乃及王季,維德之行”,“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這種“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左傳·僖公五年》引《周書》)的觀點,和周初的大政治家、思想家周公(姬旦)所創立的“以德配天”的宗教政治倫理觀是完全一致的。朱熹《詩集傳》說此詩是“周公戒成王之詩”,當亦有其合乎情理之處。
上一篇:楚辭《屈原·九歌·大司命》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雅·小雅·甫田之什·大田》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