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蘇軾·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札子①
臣等猥以空疏,備員講讀②。圣明天縱③,學問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無窮,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慚,莫知所為。
竊謂人臣之納忠,譬如醫者之用藥,藥雖進于醫手,方多傳于古人,若已經效于世間,不必皆從于己出。
伏見唐宰相陸贄,才本王佐④,學為帝師。論深切于事情,言不離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則過; 辨如賈誼⑤,而術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⑥。但其不幸,仕不遇時。德宗以苛刻為能,而贄諫之以忠厚; 德宗以猜忌為術,而贄勸之以推誠; 德宗好用兵,而贄以消兵為先; 德宗好聚財⑦,而贄以散財為急。至于用人聽言之法,治邊御將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過以應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⑧,如此之流,未易悉數。可謂進苦口之藥石,針害身之膏肓⑨。使德宗盡用其言,則貞觀可得而復⑩。
臣等每退自西閣(11),即私相告,以陛下圣明,必喜贄議論。但使圣賢之相契(12),即如臣主之同時。昔馮唐論頗、牧之賢,則漢文為之太息; 魏相條晁、董之對,則孝宣以致中興(13)。若陛下能自得師,則莫若近取諸贄。夫六經三史,諸子百家(14),非無可觀,皆足為治。但圣言幽遠,末學支離,譬如山海之崇深,難以一二而推擇。如贄之論,開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實治亂之龜鑒(15)。
臣等欲取其奏議,稍加校正,繕寫進呈。愿陛下置之坐隅(16),如見贄面; 反復熟讀,如與贄言,必能發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歲月。臣等不勝區區之意,取進止(17)。
【注釋】 ①陸贄:字敬輿,蘇州嘉興(今浙江嘉興)人。唐代宗李豫大歷年間進士,任翰林學士、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參與機謀,曾上疏反對兩稅法,因被裴延齡所讒,罷相,后遭貶為忠州別駕,居忠州十年抑郁而死。著有 《翰苑集》,又名 《陸宣公奏議》,內容多為改革弊政的建議。進御: 進獻皇帝。札子: 古時的一種公文。②空疏: 學問淺薄。備員:謙詞,湊數、充數。講讀: 官名。③天縱: 天所放任。④佐: 輔佐。⑤子房: 張良,字子房,漢高祖的謀士。賈誼: 洛陽 (今河南洛陽東)人,世稱賈生。西漢政論家、文學家。⑥格: 正,糾正。通: 通報,傳達。⑦德宗:唐朝皇帝李適死后進入太廟奉祀時所封的尊號。⑧法: 制度。名器: 代表統治階級的等級、地位的爵號和車服儀制。⑨藥石: 藥品和砭石 (古人治病用的石針)。膏肓 (huang): 我國古代醫學上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臟和隔膜之間叫 “肓”;據說“膏盲”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⑩貞觀: 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公元627—649年,共23年,這是唐代的極盛時期,人稱“貞觀之治”。(11)西閣:衙門。(12)契: 相合,投合。(13)馮唐:漢初郎中署長,他曾經對漢文帝介紹戰國時期趙國的名將廉頗和李牧的戰績,漢文帝聽后嘆息說: “我獨不得頗、牧為將,何憂匈奴哉!”魏相:人名,漢宣帝時任丞相。史稱其“好觀漢故事及便宜章奏”,“數條漢興已來國家便宜行事,及賢臣賈誼、晁錯、董仲舒等所言,奏請施行之?!毙⑿?漢宣帝劉詢。(14)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三史: 《史記》、《漢書》、《后漢書》。諸子百家: 泛指先秦兩漢的各學派著作。(15)龜鑒: 龜是卜卦,鑒是鏡子。比喻借鑒。(16)坐隅: 坐位的旁邊。(17)進止: 聽候決定。
【譯文】 臣等人低劣,憑著空虛的本事,湊數做個侍講侍讀的官員??墒腔噬系穆敾凼巧咸熨x予的,學問日新月異。臣等人才華有限,然而圣道沒有窮盡,心中想說,然而辭不達意,因此,自己感到慚愧,不知道怎么辦。
私下里認為,臣子進納忠言,譬如醫生的用藥,藥雖然從醫生的手里來,但是處方大多傳自古人,倘若已經在世上用了見效,就不必都要由醫生自己重新開出處方。
我們見到唐朝宰相陸贄,本有輔佐皇上的才能,學問可以做皇帝的師傅。議論事情深刻切合實際,說話不背離道德。智慧像張子房,然而文章勝過他;論辯像賈誼,然而方法不像他粗疏。上面可以糾正君王意念的不是,下面可以傳達人民的心意。但他不幸運,做官沒有遇到好時機。唐德宗以苛刻為能干,可是陸贄用忠厚待人勸他; 唐德宗以猜忌為手段,可是陸贄用推誠布公去勸他;唐德宗喜好用兵打戰,可是陸贄用消除戰爭先發制人; 唐德宗喜歡聚斂錢財,可是陸贄認為散發錢財是當務之急。至于用人聽取意見的方法,治理邊疆統御將帥的制度,歸罪自己來收拾人心,改正過錯來順應天道,除去小人來消除人民的憂慮,珍惜爵號等待有功臣的人封賞,像這樣的意見,是不容易全部列舉出來的??烧f是進獻了苦口的良藥和石針,刺中了病人身體膏肓的要害。假若唐德宗完全采用他的意見,那末貞觀之治就可以重現。
臣等人每次從西閣退朝下來,就私下談論,像陛下這樣圣明,必然喜歡陸贄的議論。但是,如果圣主和賢臣互相投合,那末就猶如君臣處在同一時代了。從前馮唐評論廉頗、李牧的賢能,漢文帝為不遇賢才而嘆息; 魏相分條陳述晁錯、董仲舒的對策,漢宣帝就用這些對策,以致中興。假若陛下能夠自己得到良師,就不如就近選取陸贄。六經三史,諸子百家,不是沒有可看的,都足夠用來治理國家。但是圣人的言論幽深高遠,后人又學習得支離破碎,譬如山高海深,很難一一推求選擇。像陸贄的論文,打開書就一目了然。它聚集了古今的精華,實在是國家治亂的借鑒。
臣等人想選取他的奏議,稍加校正,抄寫完進獻呈上。愿陛下放在坐位旁邊,像和陸贄見面一樣; 反復熟讀,像和陸贄面談一樣,必定能夠啟發圣上性靈的高明,在短時間內成功的治理國家。臣等人不勝區區之意,請決定此札或留或退。
【鑒賞】 這篇進御札子是蘇軾在宋哲宗元祐期間,擔任翰林學士兼侍讀時所撰寫的一篇奏文。當時,宋哲宗年幼,由太后執政,蘇軾兼侍讀負有為皇帝教學的責任,因此他和呂希哲、范祖禹等請準允許其將校正后的陸贄的《奏議》進呈皇帝閱讀。
全文極力頌揚了陸贄的政治才干。此文有五個自然段: 第一段,以退為進,為下文進御札子鋪墊; 第二段,敘說進呈校正了的《陸宣公奏議》 的緣由; 第三段,贊頌了陸贄遠見卓識的政治見解; 第四段,指出圣主和賢臣相契的重要性,并肯定陸贄的淵博學識; 第五段,強調進御札子的目的。此文多視覺地運用排比、對偶、比喻和古人事例來行文,使文章氣勢澎湃,跌宕起伏,婉轉含蓄,情真意切,筆力縱橫,娓娓而談,顯示了蘇軾嫻熟的寫作技巧。
上一篇:《古文觀止·錢公輔·義田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蘇軾·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札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