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呂·朱履曲〕
那的是為官富貴(1),止不過多吃些筵席(2),更不呵安插些舊相知(3),家庭中添些蓋作(4),囊篋里攢些東西(5)。教好人每看做甚的(6)!
【解析】張養浩在異民族統治的元代,也算是榮任了難得的高官顯宦。他為官清廉,有政績,關心民生疾苦,實是難能可貴。正因為他是個清廉耿直的正派人,所以那般貪官污吏們尤使他深惡痛絕。此詩便是鞭撻貪官污吏們的。小令從反面說清了為官之道。中國古代為官的目的,不外有三:為己,為君,為民。由于封建的生產方式的拘囿,后兩者往往是統一的。當然國君的窮奢極欲對百姓的危害更大,但屬于為君之道,不在此列。這就是清官與貪官的界線。作者直接指斥貪官污吏們的為官目的,總的說是為己,具體說是為衣、為食、為居宅、為財富、為小集團私利。為衣,則綾羅綢緞;為食,則終日宴席;為居宅,則多添些蓋作;為財富,則多攢些東西;為小集團私利,則安插些舊相知。這些東西,自然不是他們自己生產出來的,更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要想得到這些,就只有貪污受賄,敲詐勒索,巧取豪奪;逼得百姓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就要做傷天害理的事,就要昧著良心,就要明奪暗搶,自己成了惡人。當然,張養浩還有一條根本的原因沒有看到,那就是剝削。作者沒有從剝削制度分析貪官污吏們的罪惡,只是從為官之道方面分析,這是他的局限性。然而,既便如此,作者所針砭的已經夠深刻了。生活的腐敗基于道德上的墮落,“為富”從來都是“不仁”的,作者的鋪敘也算一針見血。當然與貪官污吏們講道德也不過是對牛彈琴,無濟于事。他們傷天害理奪來了財產,非但不以為恥,反而引以為榮,刻意張揚,到處賣弄。針對此種現象,作者結尾處又問一句:“教好人每看做甚的!”這一問也算有千鈞之力。可惜這詩給好人看來頗為深刻有力,貪官污吏們看了不過隔靴搔癢。你罵你的,我吃我的,有什么相干?文學藝術的戰斗性在文學家那里顯得無與倫比,其實,也不過如此而已。
上一篇:經典《〔中呂·朝天子〕志感·無名氏·》詩詞解析
下一篇:經典《〔中呂·滿庭芳〕牧》詩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