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詩《李陵錄別詩二十一首(選十一首)·骨肉緣枝葉》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骨肉緣枝葉,結(jié)交亦相因。①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
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②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辰。③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與秦。④惟念當(dāng)乖離,恩情日以新。
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⑤我有一尊酒,欲以贈遠(yuǎn)人。
愿子留斟酌,慰此平生親。
【注釋】 ①緣:憑借,依靠。因:親。②連枝樹:即連理樹,指不同根的兩棵樹的枝或干連生在一起。③參(shen身)、辰:二星名,辰又名商。此二星從不同時出現(xiàn)在天空中,比喻相隔遙遠(yuǎn)不能見面。④胡:我國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統(tǒng)稱。秦:當(dāng)時西域人稱中國為“秦”。⑤鹿鳴:《詩經(jīng)·小雅》中有《鹿鳴》篇,是一首宴賓客的詩。
【譯文】 我們兄弟如同樹葉緣枝而生,即使是結(jié)識的朋友也一樣相親。四海之內(nèi)大家都像兄弟一般,有誰是那漠不相關(guān)的陌路人。何況我們就像那連枝樹,彼此相親相愛如同一身。過去我們是水中形影不離的鴛鴦,如今卻成了天上不能謀面的參、辰。過去我們常常能夠接近,如今卻像相距遙遠(yuǎn)的胡與秦。想到我們馬上就要離別,深厚的情誼更是難舍難分。就像鹿找到野草呼喚同伴一樣,我也要設(shè)宴與你餞行。我遞上這滿滿的一杯酒,請遠(yuǎn)行之人一飲而盡。希望你多留一會兒,多飲幾杯,以寬慰這兩顆親近的心。
【集評】 唐·駱賓王:“李都尉鴛鴦之辭,纏綿巧妙。”(《和學(xué)士閨情啟》,見《全唐文》卷一九八)
明·鐘惺:“只是極真極厚,若云某句佳,亦無尋處。后人一效擬,便失之遠(yuǎn)矣。”(《古詩歸》卷三)
明·謝榛:“魏武帝《短歌行》全用《鹿鳴》四句,不如蘇武‘鹿鳴思野草,可以喻佳賓’點(diǎn)化之妙。”(《四溟詩話》卷一)
清·王夫之:“子卿枝葉繁衍,不能如陵之深至,志得故爾。”(《古詩評選》卷四)
清·陳祚明:“古詩熟習(xí)人口,誰不知其佳?然正以熟習(xí)而忽之。其所佳者何在?人但曰聲調(diào)高渾。抑聲調(diào)固高渾,猶以用意為先。如此篇情是錄別,重在‘與子同一身’句,此惜別之本也,乃推言一層曰‘四海皆兄弟’。則但與游處,皆當(dāng)愴離,況如一身者乎?此發(fā)端前一層已佳矣;猶未也,首二句又加骨肉一層反明,宜若疏不如骨肉同枝之親,不知骨肉固緣枝葉,而結(jié)交亦以相依,豈能無情?惟如此,故但與游處,皆當(dāng)愴離也。曲折而下。甚有思旨,然造語渾然,無議論之跡,筆高故也。‘昔為’四句,當(dāng)其初創(chuàng)時,豈不新警?‘鹿鳴’二句,古人用成語法如此,”(《采菽堂古詩選》卷三)
清·厲志:“前半實(shí)是比喻,‘鹿鳴’以下明出正意,分明別友無疑。”(《白華山人詩說》卷二)
清·陳沆:“物之比也必有緣焉,情之合也必有因焉。葛藟之于本根,則枝葉為之緣也;結(jié)交之至骨肉,則境地為之因也。”(《詩比興箋》卷一)
王文濡:“盧子諒云:恩由契闊生,義隨周旋積。奪胎于‘恩情日以新’句,而此殊渾然。”(《古詩評注讀本》卷上)
徐仁甫:“‘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有儒家民胞物與之懷。……四首詩中,當(dāng)推此二句為名言。”(《古詩別解》)
【總案】 這是一首送別兄弟的詩。詩中用了一系列的比喻來描繪他們的過去和未來。昔日形影不離的兄弟即將分手,今后天各一方,會面無期,這就將像那天上的參、辰,也似那地上的胡、秦。詩句字里行間蘊(yùn)含著無盡的惆悵與悲涼。從詩中,我們還可以知道,鴛鴦最初是用來比喻兄弟手足之情的,至于以此來比喻夫妻,那則是后來的事情了。
上一篇:詩經(jīng)《雅·大雅·蕩之什·韓奕》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漢詩《劉邦·鴻鵠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