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屈原九歌·國殤》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②
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③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④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⑤
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⑥
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遠。⑦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⑧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⑨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⑩
【注釋】 ①殤:未成年而死稱“殤”,出門在外而死也稱“殤”。此處指為國家犧牲。本篇是《九歌》第十篇。描寫壯烈的戰爭場面,歌頌愛國精神,鼓舞士氣,是一篇追悼陣亡將士的祭歌。 ②吳戈:吳國以鑄造兵器著稱,此處指精良兵器。犀甲:以犀牛皮做成的鎧甲。此處亦是喻甲的堅固。轂(gu 古):車軸突出輪外的部分。錯轂:指戰車相迫,輪轂交錯。接:相遇。 ③交墜:指流矢相對墜落。 ④凌:侵犯。躐(lie獵):踐踏。行:行列。殪(音yi億):死。刃傷:被兵刃所傷。 ⑤霾:借作“埋”,此處指車輪深陷。縶:絆住。援:拿起。玉枹(fu府):嵌玉為飾的鼓槌。枹,與“桴”同。 ⑥墜:降落。天時墜,猶言天時昏暗欲傾墜。墜,亦作“懟”。威靈:威力之神。嚴:殘酷。 ⑦忽:借作“伆”,荒遠。此處指原野荒渺蕭索。超:借作“迢”,遙遠。 ⑧懲:受創傷。此處指屈服。 ⑨誠:的確。武:武功,指戰斗能力。 ⑩神:精神。靈:顯靈。此句指精神不泯。毅:果敢不屈。鬼雄:鬼中雄杰。
【譯文】 身披堅韌的犀甲,手持鋒利的吳戈,這是短兵相接的白刃戰,無數戰車的車軸犬牙相錯。旌旗漫卷,遮蔽了太陽,敵軍就像天上的烏云,人數眾多,勇猛的戰士呵,爭先沖殺,流矢在陣地上,紛紛墜落。
敵軍沖過來了,沖過了我軍的陣地,瘋狂的鐵蹄,踐踏著我軍的列行。一輛戰車的左馬已死,右馬也被刀刃刺傷。兩只車輪深陷入土地,四匹戰馬已絆繞在一起。拿起鼓槌呵!將戰鼓擂響,天昏地暗呵!日月無光。伏尸遍野呵!全部陣亡。 壯士從軍呵!一去不復還,渺茫的原野呵!路遙遠。佩帶長劍呵挾秦弓,首與身離呵心不可懲。果然是武力神勇,壯志剛強呵不可欺凌。身已死呵化神靈,魂魄也要為鬼雄。
(王洪譯)
【集評】 漢·王逸:“謂死于國事者?!缎栄拧吩唬骸疅o主之鬼謂之殤?!?《楚辭章句》卷二)
清·蔣驥:“懷襄之世,任讒棄德,背約忘親,以至天怒神怨,國蹙兵亡。徒使壯士橫尸膏野,以快敵人之意。原蓋深悲而極痛之。其曰‘天時懟兮威靈怒’,著衂兵之非偶然也。嗚呼!其旨微矣?!?《山帶閣注楚辭》卷二)
清·林云銘:“懷王時,秦敗屈匄,復敗唐昧,又殺景缺,大約戰士多死于秦。其中亦未必悉由力斗。然《檀弓》謂死而不吊者三,畏居一焉。《莊子》曰:戰而死者,葬不以翣。皆以無勇為恥也。故三閭先敘其方戰而勇,既死而武,死后而毅。極力描寫,不但以慰死魂,亦以作士氣、張國威也。”(《楚辭燈》卷二)
今·姜亮夫:“今則以愍告巫咸以詛楚,則必楚人恃巫咸威靈,以詛秦兵,當即漢人所傳懷王祀神詛秦兵之言之義。且其事必極能鼓舞楚民,使其任沖鋒陷陣之勇,即《九歌·國殤》之所詠也。”(《重訂屈原賦校注》卷二)
【總案】 這是《九歌》中唯一不含戀情的作品。它一改屈原作品中那種懷瑾握瑜、沉郁自高的風格特征,在人們面前展現出一幅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的悲壯場面。正是在這種慘絕人寰的氛圍中,孕育了詩人熱烈地禮贊,透出一種崇高壯烈的陽剛之美,猶如壯士出征前的一杯酒,能頓時激起血性男兒視死如歸、舍身報國的熱情。所以,它不但是一首真正的挽歌,更是一道真正的誓師令。作者強烈的悲劇意識和崇高的愛國精神有機地融為一體,并借助于形象加以升華,使之產生震撼人心的悲劇效果。我們從中可以窺見詩人個性特征的豐富內涵。
(鮑蕪)
上一篇:漢詩《美人虞·和項王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漢詩《漢樂府民歌·孤兒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