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采桑子①·歐陽修》
群芳過后西湖好②,狼藉殘紅③。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④,始覺春空⑤。垂下簾櫳⑥。雙燕歸來細雨中。
①采桑子,詞牌名。 ②群芳過后,百花凋謝。西湖,指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西湖,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 ③狼藉,散亂的樣子,此句意在欣賞落花繽紛,不是悼惜春殘。殘紅,落花。 ④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⑤春空,春去后的空虛寂寞。 ⑥簾櫳,帶紗之窗。
此詞是《采桑子》組詞十首中的第四首。詞中描寫了潁州西湖暮春時節清空幽寂、靜謐清疏的風姿,體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和現實人生的無限熱愛和眷戀。
上片描寫西湖暮春景色,渲染出一幅“殘春圖”,抒發了作者閑淡自適的心境與寄情湖山的志向。格調清麗明快,平易自然。“狼藉”“飛絮”二句寫落紅零亂滿地、翠柳柔條斜拂于春風中的姿態。作者卻又以“西湖好”的贊語統攝全詞,一反南唐詩人的低沉情調,熱情贊揚殘春之美,最后一句寫出退居時閑適歡暢的心情。
下片虛寫出過去湖上游樂的盛況與繁華喧鬧消失后清醒過來的感覺。繁華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獲得寧靜的暢適。首句說的“好”即是從這后一種感覺產生,只有基于這種心理感覺,才可解釋游人散盡春空的“好”之所在。最后二句,寫室內景,以人物動態描寫與自然景物映襯相結合,表達出作者恬適淡泊的胸襟。末兩句是倒裝,本是開簾待燕,“雙燕歸來”才“垂下簾櫳”,此句意蘊含蓄委婉,以細雨襯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氣氛,又以雙燕飛歸制造出輕靈、歡娛的意境。
作者寫西湖美景,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串,層次井然,顯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這首詞詠贊春末夏初的西湖風光。全詞既贊美春末西湖動態的繁富美,又欣賞靜態的閑淡美,上闋寫自然,下闋詠人事。“游人去”與“雙燕歸來”互為映對,極巧妙地表現出變化的布局技巧,曲折而有韻味。
●歐陽修字永叔,號六一居士。江西廬陵人,北宋著名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文革新運動”領導人,詞風婉麗,有《六一詞》。代表詞作:《采桑子·群芳過后西湖好》《朝中措·平山欄檻倚晴空》《踏莎行·候館梅殘》《生查子·去年元夜時》《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南歌子·鳳髻金泥帶》《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等。
●采桑子,唐教坊大曲有《楊下采桑》,《采桑子》可能是從大曲截取一篇而成獨立的一個詞牌。又名《丑奴兒令》《羅敷媚歌》《羅效媚》。《詞譜》以五代和凝詞為正體。雙調,四十四字,八句。上下片都是起句反收,以下三句用平韻。另有在兩結句各添二字,變為前四字后五字的兩句。另有雙調五十四字體,前段五句四平韻,后段五句三平韻。
●歐陽修被貶滁州,與瑯琊寺的智仙和尚結為好友并在山腰蓋了座亭子,取名為“醉翁亭”,在此,歐陽修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記》。文章寫成后,歐陽修張貼于城門,征求修改意見。開始大家只是贊揚,后來,有位樵夫說開頭太啰嗦,便叫歐陽修到瑯琊山南門上去看山。歐陽一看,恍然大悟,提筆將開頭“環滁四面皆山,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改為“環滁皆山也”五個字。如此一改,則文字精練,含義倍增且讀之有馀音裊裊之韻味。
前詞《采桑子》抒發了作者退隱湖山后的閑適與愉悅;下面這首詞也是作者退居潁州后所作,然而卻是以慷慨悲壯的感情抒發身世之慨,讀來沉郁頓挫,蕩氣回腸,屬豪放一派。
采桑子
歐陽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風清。憂患凋零,老去光陰速可驚。
鬢華雖改心無改,試把金觥。舊曲重聽,猶似當年醉里聲。
此詞開頭是回憶。“月白風清”四字,色調明朗,既象征處境的順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悅,給人的想象是美好、廣闊的。“憂患凋零”四字概括了作者十年間人生種種不幸,有千鈞之力。接著以“老去光陰速可驚”,作上片之結,語言樸質無華,斬截有力。下片寫時光的流逝,不幸的降臨,使得詞人容顏漸老,但他那顆充滿活力的心,卻還似從前一樣,于是他豪邁地唱道“鬢華雖改心無改”!是把一腔憂憤深深地埋藏心底,語言雖豪邁而感情卻很沉郁。詞中接下去就說“試把金觥”,本來有借酒消愁的意思,但著一“把”字,便顯出豪邁的氣概。“舊曲重聽,猶似當年醉里聲”,補足了前面的內容,首尾相應,運轉自如,于是便構成了統一的藝術整體,把詞人的感情和讀者的想像帶到十年以前的環境里。
《采桑子》通過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生動地表達作者閑淡超然的心境,也喻示出作者對暮春景色的喜愛之情。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
舊曲重聽,猶似當年醉里聲。
上一篇:宋詞《醉落魄·趙善括》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采桑子·歐陽修》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