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農歷)與元集虛等十七人游香爐峰和大林寺,眼看山下已是初夏季節,大林寺卻桃花盛開,故寫下此詩。詩中揭示了山上山下景物節候有別的自然現象,表現了作者正嘆春已歸去卻無意地在山上覓到一片春光的意外喜悅的心情。
原文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②。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③。
注釋
①大林寺:在廬山牯嶺西香爐峰頂。相傳為晉代僧人曇詵所建,我國佛教勝地之一。 ②人間:指山下平原處。芳菲:原為形容花草芬芳美盛,此用如名詞,指鮮花。 ③長恨:常感嘆。
賞讀
這首詩題為大林寺桃花,但卻從人間四月寫起。點明了時間的同時也寫出春去花落的景象。以“芳菲”指春,不光是詩句格式的需要,同時也把春具體化了。“山寺桃花”也是春的具象代表,更是點題之筆。如此兩句首尾相接,對比共生,“盡”與“盛開”同置,顯得山寺春色之盛,春去的“人間”和“始盛開”的山寺桃花相比較,顯得山寺像仙境。
經過對“人間”與“山寺”的不同春色描寫,詩人道出了一個新穎別致的推論。春去難留,這是詩人的“長恨”,用在這里意在回顧上文,也是為和下句配合,制造一種突然醒悟的感覺。接下來詩人以“不知”做轉,道出下文。一個“轉”字把春擬人化了。這個轉字讀來讓人感覺詩人的突悟那么幼稚、可笑卻又可信。
這首詩以不同海拔高度的不同地域在同一季節的景色作為描述內容,立意新穎,構思巧妙,再加上極似童稚之語的戲語來湊趣,而富有詩意,平中有奇,惹人喜愛。
上一篇:《唐詩·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漢魏六朝詩歌·謝尚·大道曲》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