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頌周頌臣工之什·豐年》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豐年多黍多稌, 亦有高廩, 萬億及秭。①
為酒為醴, 烝畀祖妣。②以洽百禮, 降福孔皆。③
【注釋】 ①稌 (tu途):稻谷。亦:朱熹《詩集傳》:“亦,語助辭。”廩(lin凜):糧倉。秭(zi子):《毛傳》:“數億至億曰秭。”極言其多。②醴: 甜酒。 烝: 進獻。 畀 (bi必): 給予。 祖妣 (bi比): 嚴粲 《詩緝》:“《詩記》曰:周以后稷為祖,以姜嫄為妣,然祭祀則無所不在也,故總以祖妣言之。” ③洽、皆:朱熹《詩集傳》:“洽,備。皆,遍也。……言其收入之多, 至于可以供祭祀, 備百禮, 而神降之福將甚遍也。”
【譯文】 豐年收獲黍稻多,堆滿糧倉一座座,億萬計數不為錯。清酒甜酒精心做,敬獻諸神宗祖酌;犧牲玉帛擺酒桌,恩澤普降無災禍。
【集評】 明·朱善:“收入之多,而祭禮之無不備,祭禮之備,而福祿之無不遍,此方社之賜也,而亦曰祖先農之力也。秋而報焉,則方社之謂也。冬而報焉,則蠟祭百神之謂也。以其同謂之報祭,故同歌是詩也。”(《詩解頤》卷四)
明·蔣悌生:“此詩為秋冬報賽田事之樂,然玩其辭意,觀其氣象,可以見先王所重民食,教民務本。田事既備,民食既足,由是報本追遠,親賢樂利,民德歸厚,天下不勞而治可見矣。”(《五經蠡測》卷五)
明·孫鑛:“黍宜高燥而寒,稌宜下濕而暑,黍稌皆熟,則百谷無不熟矣。此秋冬報賽田事之樂歌,蓋祀田祖先農方社之屬也。言其收入之多,至于可以供祭祀,備百禮而神降之福,將甚遍也。”(《孔月峰先生批評詩經》卷四)
清·王鴻緒:“詳觀此詩,言黍稌之多,倉廩之富,而得為此酒醴,以饗祖考洽群神。祀事無缺,而百禮咸備,皆上帝之賜,故曰‘降福孔皆也’。考祀典,秋冬大報,上自天地,以至方蠟,靡祀不舉,祀則有樂。是詩概為報祭之樂章,故《序》不明斥所祭何神也。朱子從《序》說為報,大旨相符,特未舉其全耳。至《箋》以秋冬為烝嘗,蓋據祖妣以為說,孔穎達曲達其義矣,理亦可通也。”(《詩經傳說匯纂》卷二十)
近·吳闿生:“《序》:‘秋冬報也。’春夏祈谷,秋冬報祭,此報祭之樂歌。王介甫云:職方氏謂雍冀之地高燥,其谷宜黍。荊揚之地下濕,其谷宜稌。今黍稌皆熟,所以為豐年。”(《詩義會通》卷四)
【總案】 古代,人們十分重視農業生產。每年春初,周天子就率領百官舉行籍田典禮祭祀社稷,祈禱豐年,謂之“春祈”。秋收以后,周天子又親自率領百官祭祀宗祖神明,答謝神靈祖先賜福,謂之“秋報”。《詩序》說:“《豐年》,秋冬報也。”此詩就是秋收以后祭祀神靈祖先時所唱的樂歌。詩中描繪了豐年黍多稌多的豐收景象和用百禮祭祀祖妣情景,祈望宗祖神靈普降洪福。此詩全無比興,僅用洗練的語言,概括了豐收之年祭祀活動的豐富內容。詩風典雅古樸,是《周頌》中較好的作品。
上一篇:詩經《國風·鄭風·豐》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楚辭《屈原·九章·哀郢》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