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是詩人羈泊異地的思鄉之作。寂靜的秋夜,月華如水,穿過窗口斜斜地鋪灑到床前的地面,白皚皚仿佛象凝霜一樣。此時難以入眠的詩人抬頭望著明朗皎潔的秋月出神,慢慢地又低下頭去,陷入了深深的思鄉愁緒之中。
第二句詩中的“疑”字,一般理解為“懷疑”,即看到月光疑為凝霜。字面上仍可說得通,但從詩的整體意境來理解,卻有些不妥。首先詩人此時并未入睡,也并未上床,(不然躺在床上就不可能有“舉頭”和“低頭”的動作了)人在清醒時,是難以產生把月光當作霜的錯覺的。
其次,詩人在清醒時,看見的又是屋內“床前”的月光,這種錯覺尤為不可能產生。我們認為,“疑”在這里解釋為“似”更為合理?!对鲰崱吩疲骸耙?,似也?!薄稘h書·司馬相如傳》:“過虞舜于九疑”,師古注云:“疑,似也。山有九峰,其形相似,故曰九疑”。詩中的“疑是”意為“似是”“好象是”,這是一種比喻,一種自覺的修辭方式,而不是心理上的錯覺。李白《望廬山瀑布》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疑是”同樣也是一種夸張性的比喻。
望月興懷,是古典詩歌的傳統題材。月亮普照大地,客子們由于與親人“隔千里兮共明月”,所以睹月容易產生思鄉懷人之感?!豆旁姟吩疲骸懊髟潞勿?,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薄蹲右顾臅r歌·秋歌》云:“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我們不難看出,李白的《靜夜思》在藝術的構思和表達上都受到漢代古詩和南朝樂府的啟發,但他能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再創作,寫得更為凝煉含蓄,也更為婉曲動人。
《靜夜思》是用樂府詩體寫的絕句,它不講究平仄粘對,很象一首樸素的民歌。胡應麟稱贊“太白諸絕句,信口天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確為的評。這首詩寫得清新自然,渾然天成,沒有奇特的想象,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是用口頭語把眼前景平易地敘述出來。然而,其內容是單純的。其意蘊卻是豐富的;其形式是樸素的,給人的美感卻是體味不盡的。
上一篇:辛棄疾《青玉案·元夕》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