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曉梅
一上高城萬里愁, 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閣, 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 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 故國東來渭水流。
許渾
咸陽,秦朝古都,在今陜西咸陽市東窯店,與漢朝、唐朝的長安隔河相望。唐代詩人在此登臨吊古之作不少,許渾這首詩就是通過對深秋季節、黃昏時分登咸陽城東樓(一作西樓)所見景色的描繪,吊前朝遺跡,嘆歷史興廢,抒愛國情懷。
“高城”乃咸陽城東樓,起筆點題。“一上”高樓即涌出“萬里”愁懷,“萬里”的相距之遙,渲染了濃重的感情色調。濃愁由何而來——“蒹葭楊柳似汀洲”,“蒹葭蒼蒼”、“楊柳依依”,皆見于《詩經》,這些物象常涌現于詩人筆下,更何況登樓所見的秦中風物居然類似江南。(此處的汀洲已不是水中平地,而是特指詩人的家鄉潤州丹陽)故睹物傷情,鄉思滾滾,引發出萬里愁懷。
頷聯宕開一筆,由鄉愁轉而寫景。詩人憑欄舉目眺望,只見:南邊磻溪一片云生;西邊慈福寺閣夕陽漸沉;秋天的晚風一陣緊似一陣,注滿城樓,山城驟雨恐怕將要來臨。云起、日沉、風滿、雨來,這是自然界有序的景色變幻,其間又暗示著社會的巨大變遷。許渾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晚唐時代,那灑滿斜暉的暮景中,隱然有夕陽雖好,已近黃昏,唐室式微,搖搖欲墜之感;那滿樓的秋風和將至的山雨又分明象喻著社會的大動蕩大變化的來臨。頷聯寫景氣勢豪壯,腹聯之景則意態蒼涼;夕陽下的秦時禁苑,鳥下平蕪,綠草遍野;秋風中的漢時深宮,蟬鳴高樹,黃葉滿林,詩人凝望西風殘照下的咸陽古道,追撫山河陳跡,俯仰古今興廢,對國家民族存亡的無限感慨油然興起……元代方回評曰“中四句……皆裝景而已”(《瀛奎律髓》卷三)然詩人將自然之變與社會之變相契合,把上聯的萬里思鄉之愁擴展為萬古憂國之愁,此二聯自然之景之中包容著巨大的社會內涵,寓意深廣、境界闊大。清人陸貽典說“丁卯詩著意多在中四句”,自是允當。
尾聯隱括全詩。“行人”泛指古今來此憑吊的征人游子,又特指詩人自己。“當年事”,即秦漢以來的興廢變化。(此句一作“行人莫問前朝事,渭水寒光晝夜流”)“莫問”,懷才不遇毋需問,國事維艱不忍問,“莫問”乃傷感之辭。然“以天下為己任”的自覺參與意識總是左右著中國的知識分子,對國家民族的使命感使他們無法超然于世、獨善其身,無法“莫問當年事”,詩人遠道東來,倚欄憑吊,感慨萬千,便有如上的千載之思。煞尾,以“千首濕”著稱的詩人,又以渭河水來負載此番情感。渭水之流,逝者如斯,流盡了昔日秦皇、漢武們的赫赫功績;流盡了今日大唐王朝腐朽沒落的國運。渭水之流,自西而東,由古及今,超越時空,它裹挾著詩人的萬里思鄉之愁和憂國之愁,長流不舍,帶給后人悠悠的深思浩嘆。
登高、觀景、感懷構成了這首詩的內容。古來登樓多賦好詩,這大概是“憑高獨攬滄溟遠”(陳去病《自廈門泛海登鼓浪嶼有感》)的緣故,詩人把筆觸定格在咸陽城東樓的空間上,極目眺望,在浩浩無垠的大自然中捕捉一系列的景色:近處的蒹葭、楊柳,遠處的白云、落日,樓上的山風,樓下的飛鳥,鳴蟬、綠蕪、黃葉,環繞咸陽城的渭水,組接成一幅流動的、立體的畫面,它牽惹出——契闊離別之情、憂國傷時之情、壯志未酬之情……茫茫百感,萃于筆端,終于成就這首千古傳誦的詩章。
上一篇:曹道衡《詠霍將軍北伐》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許志剛《哀旅順》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