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清平樂》
會 昌
▲一九三四年夏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
【創作背景】
1933年9月,蔣介石親自指揮國民黨軍約一百萬人向我中央蘇區及臨近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五次大“圍剿”。當時,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在黨和紅軍中占據了統治地位,毛澤東已被調離紅軍領導崗位,他所主張的人民戰爭、游擊戰和運動戰等一系列正確的戰略戰術亦已為“左”傾機會主義者的“正規”戰爭、陣地戰和消耗戰等一整套錯誤的軍事原則所取代。由于“左”傾機會主義者的瞎指揮,紅軍作戰連連失利,中央根據地日益縮小。1934年7月,敵軍重兵開始向根據地的中心區進攻,形勢十分嚴峻。這個月23日的凌晨,正在會昌調查研究、指導工作的毛澤東,帶領粵贛省委的干部,登上了會昌西北的會昌山(又名嵐山嶺),眺望根據地的錦繡山川。本篇即紀此事。作者在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中寫道:“一九三四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郁悶的。這一首《清平樂》,如前面那首《菩薩蠻》(按即《菩薩蠻·黃鶴樓》)一樣,表露了同一的心境。”但就字面而言,全詞仍然洋溢著革命的豪情。
【注釋】
〔會昌〕江西東南角的一個縣,東接福建,南鄰廣東。為了向西南擴大蘇區,在南方戰線上對付廣東、廣西諸敵軍,開發鎢礦和發展出入口貿易,同時也因為中央根據地內江西省區域較大,指揮不便,1933年8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第四十八次會議決定,在江西最南端建粵贛省,省政府即設在會昌。
〔東方欲曉〕欲曉,快要天亮。
〔莫道句〕莫道,不要說,不要以為。君,第二人稱敬指代詞,猶言“您”。行,走、出發。清人李漁《覺世名言十二樓·夏宜樓》第三回引古語云:“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作者借用此語歇后,是對同行者的提醒,也是自我惕厲。
〔踏遍句〕踏遍青山,自1927年9月秋收起義以來的近七年中,毛澤東率領紅軍轉戰千里,腳下踩過湘、贛、閩、粵等省的許多座山嶺,故云。人未老,作此詞時,毛澤東年方四十,故云。此外,這里也有革命者永葆其青春的意思。
〔風景句〕這句與上句文義緊相關聯,是說自己登臨過的青山可謂多矣,然而要數在這里看到的風景特別的好。
〔顛連句〕顛連,形容山勢高低起伏,連綿不斷。直接,徑與……相連接。東溟,東海。
〔戰士句〕指看,指給人(詞人一行)看。南粵,本義泛指廣東、廣西一帶。秦朝末年,趙佗在此割據,自立為南粵武王。見《漢書》卷九五《兩粵傳》。這里偏指廣東。
〔更加句〕郁郁蔥蔥,漢代王充《論衡·吉驗》篇曰:“城郭郁郁蔥蔥。”舊指兆示著帝王的所謂佳氣,后來轉用于形容林木蔥蘢。
【押韻格式】
本篇守譜押用兩部不同的韻。上片用仄聲韻,句句皆葉。下片換用別部平聲韻,韻腳分別是“峰”、“溟”、“蔥”。按“溟”字與“峰”、“蔥”二字本不在同一韻部,這里是用方音取葉。
【異文】
毛澤東手書此詞墨跡,正文后書作“調寄清平樂一九三四登會昌山”。詞題前、后多“登”、“山”二字。
【鑒賞】
這首詞從黎明登會昌山寫起,一開始便勾畫出一幅晨曦初露、視野頓開的圖畫。“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朦朧曙色中,一群干部和戰士隨著他們的領袖登上了會昌城外風景秀麗的嵐山嶺。“東方欲曉”四字,暗示了一個充滿無限生機的境界:眼前便是豁朗的清晨,盡可以迎著朝暉去領略晨曦中的黎明景色;時光正早,人也年輕,革命事業剛蓬勃開始,一切都充滿了朝氣!夏日的青山,滿目蔥蘢,生機勃勃,更烘托出登山者奮發有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寫景,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毛澤東喜歡寫景,也擅長寫景,但他又不是為寫景而寫景,更不是僅僅把實地的景色移至筆端,而是以他博大的胸懷、豪放的氣質、深邃的目光,給眼前景色以哲理化的升華,給景以生命,給景以活力。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極目遠眺,恢宏壯麗的江山引人遐想。雖然由于王明路線的錯誤領導,當時中央根據地反第五次大“圍剿”的斗爭形勢十分嚴峻,但革命的信念和激情充盈在登山者的心中,這就是“踏遍青山人未老”句所洋溢著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古往今來,詩人的性格愛好往往和他在詩中寄情的事物相一致。閱讀古代詩詞,我們可以看到,恬淡隱逸的陶淵明愛菊,孤高遁世的林和靖愛梅,李太白詩中則經常提到酒、月亮和高山,辛棄疾的詞里則經常出現劍。毛澤東在詩詞里則大量地寫到山。
他筆下的山,情態各具,性格不一。有的秀美多嬌;有的氣勢雄偉;有的蒼萃闊大;有的高峻奇峭;有的桀驁不馴;有的善解人意。“登山則情滿于山”(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以這些山為對象,詞人充分抒發了革命豪情,渲染了奔騰的革命氣勢,表現了英雄主義氣概。但“踏遍青山人未老”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是其筆下所有山的形象所包含的核心內容。從在井岡山建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起,紅軍就以山為家了。以后,紅軍又在湘、贛、閩等山區轉戰,依山為根據地,打擊敵人,粉碎敵人的一次次“圍剿”,發展了紅色政權和革命武裝。正因為南征北戰,“踏遍青山”,經受了風塵和戰火的洗禮,革命者才得到了最好的鍛煉和最嚴峻的考驗,從而煥發出革命的青春。毛澤東從小就喜歡山,熟悉山,大山給了他革命成功的條件與機會,大山也塑造了他堅強的性格與意志。所以他寫山,詩情能超脫于山之上,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這是他成為偉大的詩人的原因所在,也是他與古代山水詩人的重要區別。盡管毛澤東對當時東方未曉、夜氣如磐的形勢有充分的認識,但他相信,有這顆與青山般的革命事業熔鑄在一起的不老之心,勝利終將到來。“風景這邊獨好”是對會昌景色的贊美,也是對整個紅色根據地的歌頌。在邏輯意義上,它直承上句,是“青山”和“不老人”意義的進一步延伸。
整個上片,人在畫中,是畫面的主要組成部分。畫隨人意,從眼前延伸到昔日的遙遠歲月,也延伸到整個中國大地,獲得了時空的充分拓展,充滿朝氣的景物與人的不老精神交相輝映,構成了悠遠深長而又生機蓬勃的意境。
下片一開始,詞人的視線便由近處拉開,描繪了登會昌山所見遠方的山脈一直向東延伸,并想象其最終和東海相接,融入了海的懷抱的雄闊情景。詞人用夸張的筆法,把連綿的山峰和更遠處一片蔥郁的畫面拓展到極遠的空間,其詞以意境的壯闊取勝,表現了革命領袖高瞻遠矚、胸懷全局的恢宏氣度。
末二句“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心隨意馳,將人物溶進了更廣闊的背景中。戰士指看南粵的生動圖畫,洋溢著一種豪邁之氣,一種包容宇宙萬物的博大胸懷,使這幅巨畫著上了生命的絢麗色彩。“踏遍青山”的過去和“郁郁蔥蔥”的未來在詞人的心中交匯,激發出強大的心靈力量,在這心靈光亮的照耀下,詞境變得更加開闊深廣。至此,嵐山上這破曉時的片刻景觀已超越時空,負載了深邃的歷史內涵和偉大的人格光彩,獲得了久遠的生命。
《清平樂》是毛澤東熟悉、喜愛的詞牌之一,駕馭起來得心應手。此詞語言清新自然,親切隨意,文白夾雜,卻文而不澀,白而不俗,渾然一體。而時空的充分延展與飛躍,意境的開闊渾融,更富有深遠的意蘊。恢宏闊大的題旨而能以輕松豪邁的口吻道出,正顯示了詞人“將與風云而并驅”(《文心雕龍·神思》)的才情與氣概。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清平樂》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漁家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