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清平樂》
六盤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創作背景】
參見前《七律·長征》篇。1935年10月7日,毛澤東暨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翻越了長征途中的最后一座高峰——六盤山主峰。本篇即山頂抒懷之作。
【注釋】
〔六盤山〕在寧夏南部、甘肅東部,是陜北、隴中兩高原之間的界山,渭水和涇水的分水嶺。山呈南一北走向,長約240公里。主峰在寧夏固原、隆德境內,海拔2929米。山路曲折盤旋,六重始達山頂,故名。
〔天高云淡〕宋代僧仲殊《減字木蘭花》詞曰:“云淡天高秋夜月。”(見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七引宋代吳曾《復齋漫錄》)
〔望斷句〕唐代王維《寄荊州張丞相》詩曰:“目盡南飛雁,何由寄一言?”宋代秦觀《調笑令》詞十首其一《王昭君》曰:“目斷征鴻南去。”陳深《濟南趙君成南使羈留三紀得還其猶子錄其遺事求詩為賦一絕》曰:“年年望斷雁南征。”望斷,望盡、望極。南飛雁,晉代潘岳《秋興賦》曰:“雁飄飄而南飛。”按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尚有部分同志留在南方堅持游擊戰爭。又,紅二、六軍團此時正在南方的湘鄂川黔根據地,紅四方面軍等已南下川康邊境。本句中包含著對他們以及南方原蘇區人民的關切之情。
〔不到句〕長城,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此時前赴的目的地陜北,北臨長城。
〔屈指句〕謂扳著手指計算,長征中走過的路已有兩萬華里之多了。宋代陳造《赤口灘》詩曰:“路可屈指計。”是計未行之路,言其無多;本篇則計已行之路,言其漫長。
〔六盤山上二句〕謂紅旗在六盤山高峰上迎著秋風隨意舒卷。
〔今日句〕長纓,見前《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篇“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句注文。
〔何時句〕蒼龍,喻指以蔣介石為總頭目的國民黨統治集團。作者1958年12月21日批注道:“蒼龍:指蔣介石,不是日本人。因為當時全副精神要對付的是蔣,而不是日。”按“蒼龍”一辭,義項甚多。《史記》卷二七《天官書》曰:“東宮蒼龍。”唐司馬貞《索隱》引漢代《春秋》類緯書《文耀鉤》曰:“東宮蒼帝,其精為龍。”取此義,可通,因為國民黨政府設于南京,正在東方。又《漢書》卷九九《王莽傳》曰:“倉龍癸酉。”唐顏師古注引漢代服虔曰:“倉龍,太歲也。”倉龍,同“蒼龍”。取此義,亦可通,因為太歲系兇神惡煞,而蔣介石集團正是兇惡的敵人。原文取喻,含蘊甚豐,似不必執一求之。以上二句,句格近于宋劉克莊《賀新郎·實之三和有憂邊之語走筆答之》詞曰:“問長纓何時入手,縛將戎主?”
【押韻格式】
本篇守譜押用兩部不同的韻。上片押用一部仄聲韻,句句皆葉。其中“淡”字與其他韻腳字不在同一韻部,這里是用今韻取葉。下片換用另一部平聲韻,韻腳分別是“峰”、“風”、“龍”。
【修改情況】
本篇在1957年1月《詩刊》創刊號上發表時,下片第二句作“旄頭漫卷西風”。旄頭,二十八宿星中的昴宿。古人以為旄頭星特別亮的時候,就會有戰事發生。李白《幽州胡馬客歌》曰:“旄頭四光芒,爭戰如蜂攢。”毛澤東1961年9月應寧夏同志囑手書此詞墨跡,已改定為現在這樣。
又,1942年8月1日《淮海報》刊登毛澤東《長征謠》曰:“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 六盤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風。今日得著長纓,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疑系作者據此詞而改寫的歌詞,交音樂家譜曲,在紅軍中傳唱者。
【鑒賞】
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主力翻越了六盤山,感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1958年12月21日批注)。這首詞即作于這種輕松喜悅的心情之下,它意境高曠閑遠,節奏明快自如,充滿了革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起二句勾勒了駐足山巔遠眺時所見的寥廓秋景:天空高朗,幾片閑云輕盈地飄浮著,南去的大雁列陣而飛,漸漸消失在遙遠的天際。秋云不似春云的氤氳、夏云的變幻、冬云的重壓,往往是一抹微云,如羅似綺,故謂之“淡”。高闊、曠遠的畫面,表現了險阻既克之后詞人爽朗、舒暢的心情。“望斷南飛雁”句則由雁陣的移遷進一步開拓了畫面遼遠、舒展的空間。古詩詞中描寫秋雁南飛的佳句很多,除注釋中所引之外,他如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詩曰:“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心酣高樓。”元王實甫的《西廂記》:“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或動鄉思之情,或抒別親之感,各各深摯動人,但終不脫個人離愁之范圍。而毛澤東的“望斷南飛雁”則具有多重含義,包括對自南而北艱苦卓絕的長征過程的回憶與總結,對南方戰斗過的根據地和仍在那里堅持游擊戰爭的戰友們的關切與懷念,以及勝利越過長征中最后一座高峰的喜悅。意境深弘,反映了詩人對戰友、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無限關切和胸懷全局的革命家風度。
經過近一年的長途跋涉,逾越了千萬個艱難與險阻,紅軍將士一路斬關奪隘,沖破敵人的重重封鎖,同時和各種錯誤路線作斗爭,如今就要到達長城腳下,可真是鋼筋鐵骨般的英雄好漢啊!于是,詞人不禁豪邁地吟誦道:“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長城,代表了抗日前線和陜北革命根據地,“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鋼鐵誓言有力地表現了紅軍救國的偉大決心,也包含了對由長城外節節退入關內的蔣介石集團及其奉行的不抵抗主義的譴責,對長征途中張國燾逃跑主義路線的批判。
上片描繪了遠景,下片則收回視線,專注于紅旗迎風招展于六盤山頂的近景。“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景中有情,傳達出紅軍登上六盤山頂時的歡快。望著如火的紅旗,在山巔西風中自由地舒卷,戰士們輕松的心緒和豪情,不難想見。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有聲有色的畫面!毛澤東詩詞中多次描寫到鮮艷的紅旗。1927年秋收起義“霹靂一聲暴動”,“旗號鐮刀斧頭”。以后,這面鮮艷的大旗,就指引著勞苦大眾,砸碎舊世界,創造新乾坤。1929年,“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開辟了閩西革命根據地。1930年初,她又“直指武夷山下”,呈現了“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的壯麗場面。1931年,粉碎第一次大“圍剿”的勝利,造就了更大的革命聲勢,毛澤東又豪邁地宣稱:“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在他的筆端,鮮艷的紅旗是愈戰愈強的工農武裝——紅軍的象征,也是勝利的象征。它是一個蘊蓄著具體歷史內涵的象征物。只要有紅旗出現,其詩詞的畫面就不但色彩鮮艷奪目,而且充滿了磅礴的革命氣勢。
最后,詞人由眼前漫卷于西風中的獵獵紅旗,想到了革命的未來。紅軍經歷了長征的嚴峻考驗,越戰越堅強,只要有這支鋼鐵的隊伍,蔣介石反革命集團便在劫難逃了。于是,他以意味深長的一問結束了全篇:“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此處用典,形象鮮明而不著斧鑿之痕,雄渾遒勁,可謂在六盤山頂吹響的一曲新的進軍號角。
這首詞上下片寫法相近,都是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言志。寫景則寓情于景,抒情言志則辭以景生。寫景寓情與直抒胸臆之間,意境不重復亦不割裂;寫景的兩句,并非單純、孤立地描繪,而是選擇浸透濃重感情色彩的典型景物,以引發下面的抒情和聯想。上片主要表明當前的戰斗決心,下片則主要展望革命的前景,上下片相對獨立,同時又緊密相連,一脈相承。自然,下片的思想感情比起上片來,有了更深沉,更高昂的發展了。這就形成該詞章法謹嚴整飭而富于變化,血脈融貫,流轉自然的美學特質。又,上片四句語勢由平淡而激烈,中間用一雙重否定句式使語勢躍蕩,形成感情的高潮,至片末重又趨于舒緩平穩。下片前兩句是明麗的景色描寫,后兩句則是排山倒海、大氣磅礴的抒情反問句。這樣,具有強烈感情色彩反差的詞句錯綜交織在一起,全詞便呈現出起伏跌宕的節奏變化,這也大大增強了詞的藝術魅力和感情效果。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浪淘沙》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清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