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燕昭王求士
《戰國策》
燕昭王收破燕后(1),即位(2),卑身厚幣(3),以招賢者,欲將以報讎(4)。故往見郭隗先生曰(5): “齊因孤國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與共國(6) ,以雪先王之恥。孤之愿也。敢問以國報讎者奈何? ”郭隗先生對曰: “帝者與師處(7),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詘指而事之(8),北面而受學(9),則百己者至(10); 先趨而后息(11),先問而后嘿(12),則什己者至(13); 人趨己趨(14),則若己者至(15); 馮幾據杖(16),眄視指使(17),則廝役之人至; 若恣睢奮擊(18),呴籍叱咄(19),則徒隸之人至矣(20)。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21)。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22),天下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士,必趨于燕矣。”昭王曰: “寡人將誰朝而可?”郭隗先生曰: “臣聞古之君人(23),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24): ‘請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 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 ‘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25)?而捐五百金(26)!’涓人對曰: ‘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 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27)。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28) ,千里之馬至者三。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29),況賢于隗者乎? 豈遠千里哉! ”
于是昭王為隗筑宮而師之。樂毅自魏往(30),鄒衍自齊往(31),劇辛自趙往(32); 士爭湊燕(33)。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佚輕戰(34)。于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35)。齊兵敗,閔王出走于外(36)。燕兵獨追北(37),入至臨淄(38),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 齊城之不下者,唯獨莒、即墨(39)。
〔注釋〕(1)收破燕后: 收拾了殘破的燕國之后。(2)即位: 繼承王位。(3)卑身厚幣: 降抑自己的身分,拿出豐厚的禮物。幣: 指禮物。(4)報讎: 指向齊國報仇。讎:同 “仇”。(5)郭隗(wei):燕的賢士。(6)共國: 共謀國政。(7)處: 處理國事。“處”有決斷的意思。(8)詘指: 屈己,指不堅持自己的意見。詘: 同“屈”。指: 同“旨” ,意旨。事: 侍奉。之: 指賢者。(9)北面: 面向北。師坐北而面向南,故云。(10)百己者: 比自己強百倍的人。(11)先趨而后息: 行動時在賢者前,休息則在賢者后。(12)先問而后嘿: 先向賢者請教,最后才住口停問; 此言其虛心求教。嘿: 同“默” 。(13)什己者: 比自己強十倍的人。什: 同“十” 。(14)人趨己趨: 跟在別人后面走。(15)若己者: 和自己能力相等的人。(16)馮:同“憑” ,倚靠。 據: 持。 (17)眄(mian)視: 斜視。(18)恣睢奮擊: 瞪眼睛,拔拳頭。(19)呴(xu)籍叱咄: 作踐人,呵斥人。呴: 一作“跔” ,跳躍。籍: 同“藉” ,踐踏。(20)徒隸: 本指罪犯、俘虜,這里指唯命是從的奴才之類。(21)服道致士之法: 行王道、得人才之法。(22)朝: 謁見。(23)君人: 即人君,國君。(24)涓人: 指國君的近侍。(25)安事: 何用。(26)捐: 花費,損失。(27)市馬:買馬。(28)不能:不到。期年: 一周年。(29)見事: 被重用。(30)樂(yue)毅: 魏名將樂羊之后。入燕后,燕昭王重用他統兵伐齊,破七十余城。昭王死后,燕惠王中齊反間計,懷疑樂毅,樂毅乃奔趙。(31)鄒衍: 即“騶衍” ,齊人,戰國時有名的學者,陰陽家的代表。(32)劇辛: 原為趙人,入燕后為燕國策劃破齊之計。后伐趙,不勝,為趙人所殺(一說自殺)。(33)湊: 奔赴。(34)樂佚輕戰: 心情愉快,精神振奮,不怕為恢復祖國而打仗。(35)三晉: 指韓、趙、魏,從原來的晉國分成三國。(36)閔王: 齊宣王之子,一作“湣王” ,田氏,名地(一作“遂” ),約公元前300—前284年在位。出走于外: 齊閔王曾聯合韓、魏,連年進攻楚、秦,繼而又攻滅宋國。后因各國聯合攻齊,臨淄城被燕將樂毅攻破,他出走到莒,不久被殺。(37)燕兵獨追北; 燕國的軍隊單獨追擊敗逃的齊軍。(38)臨淄: 齊國首都,今山東臨淄。(39)莒(ju): 地名,今山東莒縣。即墨: 地名,故城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
〔鑒賞〕《燕昭王求士》是《戰國策》中的名篇之一。它描寫燕昭王即位后,為了給先王報仇雪恥,他廣招賢士,虛心求教,勵精圖治,并與百姓同甘共苦,使燕國得以復興強盛,并聯合秦楚等國,終于打敗了齊國。
這篇文章的開頭,就交代了燕昭王是在“收破燕后” 即位的。他的父親燕王噲,是個昏庸的國君。燕王噲聽信鹿毛壽的話,效法堯的禪讓,把王位讓給其相子之,自己不問朝政,反而心甘情愿地做子之的臣子,國家大事都取決于子之。燕國百姓不服子之,三年時間,造成燕國大亂。齊宣王乘機伐燕,燕國大敗,殺燕王噲及子之。二年后,趙武靈王送公子職回國即位,這就是燕昭王。燕國在遭受三年內亂之后,又受到齊國的侵略,其局面的殘破不堪,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昭王即位后,所面臨的領導全國臣民復興國家的任務,是十分艱巨的。然而,燕昭王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國君。為了給燕國雪恥報仇,為了復興祖國,他降低自己的身分,用豐厚的禮物,廣招賢士。他先拜訪了燕國的賢者郭隗先生。他牢記齊國是乘人之危而襲破燕國的,這是以強凌弱的行為,此仇不可不報。但他也非常清楚,燕國弱小,力量單薄,要報仇是頗為困難的。但他為先王雪恥,為燕國復仇的愿望,卻是十分強烈的。因此,他特向郭隗先生請教: 要給國家報仇,該怎么辦? 郭隗先生列舉古代實行王道獲得人才的方法,指出: 成帝業的國君能以賢者為師,成王業的國君能以賢者為友,成霸業的國君能以賢者為臣,而亡國之君只能使用一些仆役小人。這就是說明: 國君越是謙恭下士,有才能的賢者越會來投奔。郭隗先生還向昭王建議: 廣泛地挑選國內的賢者,并親自登門拜訪,天下賢士聽說這種情況,就必然會奔赴燕國。昭王聽了郭隗先生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于是進一步向他征詢: 你建議我親自謁見賢臣,那么我去謁見誰合適呢? 郭隗先生沒直接回答謁見誰的問題,而是先敘述一個古代國君用千金購買千里馬的故事。敘述完這個故事后,郭隗接著就回答昭王所提出的謁見誰合適的問題,他直截了當地對昭王說: 現在您想真心得到賢士,就從我郭隗開始。象我郭隗這種人尚且被昭王重用,更何況比我賢明的那些賢士呢! 難道那些賢士會嫌路途遙遠而不來投奔燕國嗎? 郭隗這番話,說得入情入理,形象生動。他明為說馬,意在談士。高價買馬,良馬必來; 重用賢臣,賢士爭赴。求馬與致士,雖有相似之點,但致士卻比求馬艱巨得多,它光憑重金不行,它還要求國君有思賢如渴的心情,有虛心求教的謙恭態度。昭王確是一位思賢如渴的國君。他聽了郭隗所說的道理后,深為佩服,并立即見諸行動。他為郭隗建筑了宮室,并且尊他為師。果然不出郭隗所料,昭王此舉,天下震動。各國賢士紛紛奔赴燕國,魏國的樂毅,齊國的鄒衍,趙國的劇辛,先后來到燕國。還有許多賢士也爭著聚集到燕國來。昭王不僅禮賢下士,而且還親自 “吊死問生” ,長期地與百姓同甘共苦。經過二十八年的努力奮斗,使燕國變得富足,士卒生活過得安樂舒適,也不畏懼戰爭。當這一切條件都具備之時,正是為國報仇的好機會,昭王就任命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楚、韓、魏、趙等國,共同伐齊。結果齊軍大敗。燕軍獨追敗軍,直攻下齊國首都臨淄,接連攻下齊國七十余城。最后只剩下莒和即墨二城。齊閔王逃亡于外,后來被他的臣子淖齒所殺。《燕昭王求士》這篇文章,就是通過對燕昭王廣招賢士,虛心求教,與百姓同甘共苦,努力奮斗,終于戰勝齊國的整個過程的描寫,熱情歌頌了這位勵精圖治,復興祖國的英主。
這篇文章的藝術成就,在于成功地刻畫了兩個人物形象。其一是燕昭王的形象。對這一形象,作者著重從三方面來加以表現和描述。首先,描寫昭王禮賢下士。昭王即位之初,燕國處于殘破不堪的局面。因此,要領導臣民恢復國家,那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但是,昭王是位有雄圖大略的國君,他沒有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他考慮要想復國,最為重要的是要招攬人才。為了廣招賢者,他不顧個人尊顯的地位,屈身下士,虛心向燕國的一位普通賢者郭隗請教,并 “筑宮而師之”。昭王對一個普通賢者的態度,既謙恭,又重用。這就吸引更多的賢士來投奔他。先后來到燕國的著名賢士有樂毅、鄒衍、劇辛等人。昭王對樂毅“以客禮待之” (《史記·樂毅列傳》); 對鄒衍,他“擁彗(彗: 掃帚)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筑碣石宮,身親往師之” (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正由于昭王重視人才,又能虛心求教,使得大量賢士云集于燕國。這就為他復興國家,創造了極為重要的條件。其次,描寫昭王與百姓同甘苦。昭王不僅訪求賢士,廣泛招攬人才,而且非常關注百姓的疾苦。二十八年來,他能經常“吊死問生” ,能親自做到“與百姓同其甘苦” ,因此,使燕國變得殷富,使士卒樂佚輕戰。昭王所以能復興燕國,打敗齊國,百姓的全力支持,是一個更為重要的條件。再次,描寫昭王知人善任。當昭王見到燕國賢士聚集,國家殷富,百姓支持,士卒輕戰,這些條件都具備后,就積極準備伐齊。正好這時,“湣王自矜,百姓弗堪” (《史記·樂毅列傳》),是伐齊的大好時機。昭王主動向樂毅詢問伐齊之事,樂毅回答說: 齊國地大人眾,不易獨攻,要想伐齊,不如聯合趙、楚、魏等國,共同行動(《史記·樂毅列傳》)。昭王接受了樂毅的建議,派出使者聯合趙、楚、魏等國,并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統帥五國軍隊,一舉打敗了齊國。這次伐齊的成功,跟樂毅的指揮是分不開的。樂毅為人,不僅賢明,而且深知兵法。任命樂毅為上將軍和伐齊統帥,這充分表現了昭王過人的眼力以及他的知人善任。
其二,是郭隗的形象。作者在描寫昭王時,主要是通過他的言和行來表現,但在描寫郭隗時,卻完全是通過他與昭王的對話來表現。當昭王向他請教該怎么辦,才能為國家報仇時,他先引述古代實行王道收羅人才的方法,強調人君越是謙恭下士,越能羅致人才。如果昭王想得到天下賢士,那也必須這樣做,必須親自登門拜訪賢士。當昭王問及拜訪誰合適時,郭隗先敘述一個古代國君用千金購買千里馬的故事,再直接說明昭王真想羅致賢士,就從他郭隗開始。昭王誠心誠意地按他的話去做,為他筑宮室,拜他為師。果然,天下大批賢士爭先恐后地聚集到燕國來。這就證實郭隗的預見是正確的。對郭隗這一形象,作者雖著墨不多,但通過對他的言談描寫,卻充分表現出他是一個有歷史經驗、嫻于辭令、有從政才能的賢士。
上一篇:《古文·焚驢志》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蘇軾·留侯論》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