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魏源·石淙》鑒賞
石淙在平地,已不見嵩,而嵩之水口也。蓋太室之北原①,受平洛澗之委,其上游,水行地中,至陽城之山,石壁百仞,水漱石根,始匯為潭,束為澗,折西,石愈奇。是為上下兩石淙。南北兩崖,各有洞窟可避兵,有唐武后磨勒詩記兩淙②。
澗水之石,如怒筍林立,如飲兕臥虎,高或數丈,平或半畝,縱橫偃仰,膚骨色態,窮麗極妍。水縈其根,穿其腹,幽黝沉碧,相得相忘,極人世光色,無可名狀,全泯怒狂嚙噬之態。是為車箱潭。潭之下,峽愈束,水愈靜,筏泛其中,青天如垂片玉,人語如出甕中。而青壁上,復呀石門③。游人登岸,皆穿洞腹,出坐石脣,可觴席其上,以覽水石之奇,造物貺人至矣哉!
自此出峽,曠然禾疇,與峽中各一天地,視東溪、南溪之可游不可家者,又有桃源人世之別。蓋三溪嵩室之勝④,石淙又三溪之最勝矣。
(《古微堂集》)
魏源重視經濟之略,實用之學,也好游歷,足跡半天下,嘗治一小印,其文云: “州有九,涉其八; 岳有五,登其四?!笨梢娪闻d之高,涉足之廣。他留下很多紀游詩,詩前多有小序,簡介所詠名山勝地,這些小序其實也是精妙的游記。此篇為《嵩麓諸谷詩》五首中的一則小序,記嵩山著名景點石淙之勝概。
魏源是一位注重經世致用的學者,游覽名山大川,也注意考察山脈的來去,河流的源委,道里的遠近,其紀游之作也帶有實證的特點。如此序開頭一節,便簡述石淙的位置、源頭、地貌等等。又敘兩崖有武則天的詩碑石刻,特別點出“有洞窟可避兵”,這正是經濟家的注意之點,一般留連風光者不會想到洞窟的“避兵”之用。以下對于奇石碧水的描繪,頗多形容,但都是寫實,并無夸飾幻想之辭。
作者又是一位氣宇浩闊的詩人,他的紀游作品本來就不是學術文章,主要還是抒寫游賞山水的審美感受。他欣賞、表現石淙重在水石的奇趣。形容澗石,“如怒筍林立,如飲兕臥虎”,前者聳立,是植物,后者蹲伏,是動物,皆處于動態之中。又寫溪流: “水縈其根,穿其腹,幽黝沉碧,相得相忘?!彼星?,石有意,“相得相忘”,各得其樂。又寫峽中之景: “青天如垂片玉,人語如出甕中?!币辉谏希辉谙?,一寫形色,一寫聲音,奇觀幻景,相映成趣。作者欣賞石淙,還因為它與人相親,可供游者賞玩。這里水靜波平,無“怒狂嚙噬之態”,可乘筏而游。青壁上有石門,坐大石可“覽水石之奇”。這是天造地設,作者帶著感激心情說: “造物貺人至矣哉! ”而且,石淙附近有良田禾稼,可游又可為家,并非可望不可即的世外桃源。魏源欣賞與人世貼近的山水,顯然跟那些具有出世思想的文士的觀點不同。
上一篇:《宋·秦觀·眇倡傳》鑒賞
下一篇:《宋·陸游·神女峰》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