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漁家傲》
反第二次大“圍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頭云欲立,白云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
【創作背景】
1931年2月,蔣介石任命偽軍政部長何應欽代行總司令職權并兼南昌行營主任,調集二十萬大軍,積極部署對我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二次大“圍剿”。4月1日,敵軍分四路開始大舉進攻。這時,我紅一方面軍經過反第一次大“圍剿”的戰斗,已減員為三萬余人。在毛澤東親自指揮下,我軍仍然采取誘敵深入、殲敵于根據地內的戰略方針,以少數兵力結合地方武裝遲滯、消耗、疲憊敵軍,主力部隊則退至根據地中部,自4月下旬至5月中旬,集結于東固、龍岡一帶,迫敵而居,依山設伏,隱蔽待機。5月16日至17日,紅軍首戰告捷,在富田(吉安東南)、東固間圍殲了敵軍第二十八師和第四十七師一個旅的大部。接著向東擴大戰果,19日,殲滅向北逃竄的敵軍第四十三師的大部、第四十七師一個旅的殘部于白沙(在江西永豐南)。22日,殲滅西援之敵第二十七師一個旅于中村(在江西樂安南)。27日,攻克廣昌,殲滅敵守軍第五師一部。30日至31日,襲占福建建寧,殲滅敵守軍第五十六師三個多團。十五天中,五戰五勝,橫掃七百里,共殲敵三萬余人,繳槍兩萬余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這第二次大“圍剿”。本篇即作于戰斗勝利后不久。
【注釋】
〔白云山二句〕白云山,在吉安東南。云欲立,《史記》卷二七《天官書》曰:“陣云如立垣。”呼聲,指我軍與敵軍激戰時的喊殺聲。
〔枯木句〕枯木朽株,干枯、老朽的林木、樹樁。《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列傳》載漢代鄒陽獄中上梁孝王書曰:“故有人先談,則以枯木朽株樹功而不忘。”又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載漢代司馬相如諫漢武帝獵長楊疏曰:“枯木朽株盡為害矣。”按是年5月16日,紅軍按照既定部署,開始了圍殲自富田向東固推進之敵軍的戰斗。清晨,紅一方面軍總部在白云山下的大路上與敵軍第二十八師的先頭部隊意外相逢,打了一場驚險的遭遇戰。由于敵眾我寡,毛澤東和朱德率總部直屬隊及警衛連搶占白云山,敵軍則猛攻不舍,雙方從山下打到山上,戰況異常激烈。以上三句,即紀此戰。言云猶欲立,樹猶努力,則紅軍戰士奮勇赴敵之狀,盡在言外。
〔飛將軍句〕《漢書》卷四○《周勃傳》載趙涉說周亞夫語曰:“諸侯聞之,以為將軍從天而下也。”飛將軍,《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列傳》載,漢武帝時名將李廣英勇善戰,為右北平太守,“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又,漢末呂布、隋末單雄信、北宋向寶等亦有“飛將”之稱,分別見于《三國志》卷七、《舊唐書》卷五三、《宋史》卷三二三各自本傳。這里借指驍勇的紅軍將士。重霄,高空。舊說天有九重,故稱。按白云山戰斗打響之前,擔負分路包抄任務的紅軍主力部隊已向敵軍發動了進攻。沿小路在中洞(地處富田、東固間)南側山林中隱蔽前進著的紅三軍,攻敵不備,突然以戰斗隊形從山上橫壓下來,刀槍如林,逼進到正以行軍隊形向前運動著的敵人面前,殺得他們潰不成軍,紛紛繳械投降。有敵兵俘虜驚問我紅軍戰士:“你們是從天上飛下來的呀?!”以上二句,即紀此事。又按,紅三軍及其他紅軍大隊得手后乘勝追擊,聚攏到白云山,攻擊我方面軍總部的敵軍遂亦遭圍殲。
〔七百里句〕詳見“創作背景”欄。這句倒裝,正常語序是“十五日驅七百里”。驅,鞭馬馳騁。喻指紅軍快速推進,緊緊追擊逃竄的敵人。
〔贛水句〕閩山,指武夷山。詳見前《如夢令·元旦》篇“直指武夷山下”句注文。按這次戰役,紅軍由西向東橫掃,自贛江之東直殺過武夷山,進入福建境內。如以“贛水”、“閩山”為江西、福建間山山水水的泛稱,亦可通。
〔橫掃向〕橫掃千軍,杜甫《醉時歌》曰:“筆陣橫掃千人軍。”是比況之辭。本篇則真指橫掃敵人的千軍萬馬。如卷席,像卷席筒一樣干凈利落。
〔有人泣〕第二次大“圍剿”破產后,蔣介石曾在南昌召開高級軍事會議,氣急敗壞地大罵部下無能,以致痛哭失聲。
〔為營句〕為營步步,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黃忠即日拔寨而進,步步為營;每營住數日,又進。”按上一次大“圍剿”,蔣介石親自制訂的作戰方針是“分進合擊,猛進猛打”,結果招致慘敗;這次他改變戰略,訓令部下“穩扎穩打,步步為營”,每至一地,即大筑防守工事,然后緩緩推進,但是仍然未能逃脫損兵折將的命運。嗟何及,語出《詩·王風·中谷有蓷》:“啜其泣矣,何嗟及矣。”是說事已至此,哭泣、哀嘆都來不及了。這里借用來嘲笑蔣介石。嗟,嘆息。
【押韻格式】
本篇守譜押用同一部仄聲韻,句句皆葉。
【修改情況】
本篇在《人民文學》1962年5月號上首次公開發表時,沒有詞題。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詩詞》時,作者特予補出。
【鑒賞】
這首詞完整地狀寫一次大戰役的全過程,并且寫得氣勢磅礴、驚天動地。這在前人的詞作中極為少見。上片集中而具體地描繪初戰,下片則對以后的幾場戰斗作了高度的概括,在熱烈贊美紅軍革命英雄主義的同時,對敵人慘敗后的狼狽情狀給以輕蔑的嘲笑。
“白云山頭云欲立,白云山下呼聲急”,起筆形容初戰的激烈緊張氣氛。“云欲立”是用擬人化的修辭手法賦予無意志無感情的云以戰斗意志和憤怒感情。隨著戰斗突然打響,紅軍勇猛沖殺,山頂層疊的白云也仿佛站起來要向敵人壓過去。這一起句移情于景,峭拔突兀。
“呼聲急”寫我軍在激戰時人人奮勇,喊殺聲驚天動地。有人認為這里是寫敵人遭受突然打擊時的狂叫聲,若從全詞意思的連貫性看,此說似不可取。因為這一句和上下文都是寫我根據地軍民同仇敵愾、奮勇殺敵,是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
“枯木朽株齊努力”也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此處“枯木朽株”系用典,它指代什么呢?有的人解釋為“腐惡的敵人”,但這與下文“努力”之意不合;有的人說“枯木朽株”指根據地老弱病殘、婦女兒童,過于落實,也嫌牽強。正確的解釋應該是,它并不指代什么,而是說,草木皆兵,衛護著根據地。連“枯木朽株”都努力助戰,則紅軍戰士與廣大工農群眾一致奮起、漫山遍野、向敵人勇猛沖殺之勢也可想而見了。正如郭沫若所說,這里“是巧妙的感情輸入,是勝利的工農兵群眾豪邁的感情,是主席豪邁的感情,使青山白云、枯木朽株都具有了積極的能動性。”(《喜讀毛主席的“詞六首”》)
這樣的解釋,使這首詞上片前三句連成一氣,渲染了這次戰斗戰云密布、殺聲震天、山鳴谷應、樹嘯木搖的激烈場面,同時烘托了我根據地軍民怒氣沖天、同仇敵愾的強烈情緒氛圍。
末二句“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亦用典,形容我紅軍主力行動神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入敵陣,好像飛將軍從天而降,殺得敵人潰不成軍。一個“飛”字表現了紅軍沖殺的速度之快;“槍林逼”的“林”字表現了紅軍的軍容之盛。
“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下片前三句簡要地概括了初戰告捷后,我軍乘勝追擊各路敵軍的全過程。紅軍從贛江邊的富田打起,向東驅馳七百里,橫掃所遇全部敵軍,直達武夷山下的建寧、黎川、泰寧地區,這時,贛江已遠遠地拋在后邊,迷茫一片看不清楚了,但蔥綠青翠的閩山又清晰地呈現在眼前。祖國的錦繡河山因紅軍的勝利而顯得更加美好。這明麗的山水描寫是詩人內心愉快心情外溢的體現。在激烈緊張的戰斗情景的描寫中,插進一句描畫明山秀水,也使文勢增添了搖曳變化。而“橫掃千軍如卷席”一句則以夸張的筆法,表現了紅軍所向披靡的雷霆之勢,與《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詞中“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次戰役,是貫徹毛澤東“運動戰”思想的杰出范例。以上三句從不同角度對此次戰役“迅捷”、“神速”的典型特征作了反復表現,渲染了勝利之師洶涌澎湃、銳不可當的磅礴氣勢。詞末突然推出一個有如電影特寫鏡頭的對比畫面:“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以輕松幽默的筆調,辛辣地嘲諷了那個狂妄地發動一次次“圍剿”,妄圖消滅紅軍的獨夫民賊。以此作結,筆勢跳脫,卻又氣韻渾暢,從反面對紅軍所向無敵的聲勢作了再次的強化。
本篇選用了短促急讀的入聲韻,凌厲激越,奮迅有力,這對于充分表現戰斗的激烈和紅軍追殲逃敵時的神速,起到了契合無間的作用。這種選擇,也體現了毛澤東對藝術的內容與表現形式高度統一的自覺追求。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清平樂》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源遠流長的詩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