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鄧喬彬
萬灶貔貅,便直欲、掃清關洛。長淮路、夜亭警燧,曉營吹角。綠鬢將軍思飲馬,黃頭奴子驚聞鶴。想中原、父老已心知,今非昨。 狂鯢剪,於菟縛。單于命,春冰薄。政人人自勇,翹關還槊。旗幟倚風飛電影,戈鋌射月明霜鍔。且莫令、榆柳塞門秋,悲搖落。
黃機
宋寧宗時期,女真政權漸見衰象。金章宗在北中國施行掠奪肥田沃土給屯田軍戶的政策,使大量農田連批荒蕪,經濟凋蔽,民不聊生,農民起義紛紛爆發。女真貴族不斷發生內訌,而金政權北部的蒙古政權,勢力漸見強大,不斷對金侵襲。辛棄疾曾在《清平樂》中寫道:“新來塞北,傳到真消息。赤地居民無一粒,更五單于爭立。”南宋朝野終于在沉寂多年后,又生北伐之論。黃機曾懷“平戎策”,卻只做州郡小官,難遂壯志,當此女真國勢衰落之時,他作詞以表北伐素志和澄清之愿,確是很自然的。究竟此詞是作于寧宗朝的開禧北伐前,抑或理宗朝紹定時期,實難于考定,但詞中的激情和意愿,卻令人悲歌慷慨,感奮不已。
詞之起句“萬灶貔貅”四字破空而來,極有氣勢。“萬灶”,以軍中鍋灶之多狀軍威之壯。“貔貅”(pí xiū 皮休),本為猛獸,借指軍隊之勇。作者不迂回而道,直揭興軍之旨:“便直欲、掃清關洛。”“關”指關中,“洛”指洛陽,以豫陜代北方淪陷區。起三句寫出了宋兵北進的氣勢,次三句繼寫戰時氣氛。“長淮路、夜亭警燧,曉營吹角。”宋金以淮河為界,當年張孝祥《六州歌頭》曾感慨“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為“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干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而痛心疾首。如今,淮河地區(淮南西路和淮南東路)充滿令人振奮的戰爭氛圍:夜間,前哨的邊亭燃起報警的烽火,清晨,軍營里吹響了號角。“綠鬢將軍思飲馬,黃頭奴子驚聞鶴。”一正一反,表現出敵我雙方臨戰時的思想狀態。宋軍黑發的壯年將軍向往建功立業,欲飲馬北方,敵兵完全喪失了戰斗力,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黃頭,戴黃帽子的水軍,此泛指敵軍。《漢書·枚乘傳》:“遣羽林黃頭,循江而下。”顏師古注:“羽林黃頭郎,習水戰者也。”奴子,奴仆,對敵人的蔑稱。驚聞鶴,見《晉書·謝玄傳》:淝水之戰時,“(苻)堅眾奔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肥水為之不流。余眾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十七八。”又,別本前句作“綠鬢將軍思下馬”,亦通,若此,則此句云敵方的壯年將軍思量下馬投降。然不如“飲馬”之寫我方,對舉敵我,較單寫彼方為佳。在以豪邁的口氣一抒多年積憤之后,轉為擬想之辭:“想中原,父老已心知,今非昨。”女真的國勢,已如江河日下,今非昔比,下面雖未明言,但可想見:當此宋兵北進之時,中原父老亦可乘勢而動,揭竿而起了。
下片更如雷鳴電掣,表現了對勝利的信念。“狂鯢剪,於菟縛。”過片二句,預示了女真貴族的下場:狂鯢將被剪除,猛虎將被縛住。鯢,大魚,喻金國,《左傳·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杜預注:“鯨鯢,大魚名,以喻不義之人吞食小國。”於菟,楚人稱虎(見《左傳·宣公四年》),金被斥為虎狼之國,喻之甚當。“單于命,春冰薄。”作者預見到,在宋元夾擊下,金的氣勢將盡了。單于,指金主,春冰,即將消溶。在這樣的形勢下,應同仇敵愾,奮勇參戰。“人人自勇”,是時勢之所然,“翹關還槊”,都勇猛地投入戰斗。翹關,即舉起門閂,還槊,即舞動長矛。這種場面,既是南宋軍民的積年向往,又是中原父老的深切期許。作者意還未了,更直接描繪出令人振奮的戰斗場面:旗幟迎風飄動,疾如雷電飛閃,兵器明可射月,鋒刃如霜耀眼。鋌(chán纏),長矛,鍔,刀鋒。感奮之余,又生感慨:且不要讓秋日邊塞的榆柳空悲搖落,使淪陷區人民深深失望啊!北方邊塞多種榆柳,故有“榆塞”之稱,“悲搖落”出宋玉《楚辭·九辯》:“草木搖落而變衰。”此處借物寫人,寓意深切。作者的感慨并非多余,因為開禧北伐終于失敗了,其后史彌遠執政二十多年,金亡于元,南宋繼而亦亡于元,“王師北定中原日”終成夢幻,確令人發一浩嘆!
金政權之后期雖頻見衰象,但南宋偏安已久,北伐難以速勝。葉適《上寧宗皇帝札子》曾諫勸皇帝和權相韓侂胄:北伐之事“誠宜深謀,誠宜熟慮,宜百前而不慴,不宜一卻而不收。故必備成而后戰,守定而后動。”黃機此詞似對伐金前景過于樂觀,但是,應看到這并非論政、議兵之作,不能等同于他的“平戎策”。由于南宋政權長期文恬武嬉,民意消沉,兵無斗志,當此金政權國勢沒落之時,作者以詞抒己之懷,壯人之心,主張把握時機北進,并滿懷勝利的熱望和信心,其愛國深情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此詞壯懷激烈,一氣奔進,有龍騰虎擲之勢,但并非泄之無余,雄勁中頗饒沉郁。上片先狀軍威,次寫氣氛,繼而分言敵我,然后擬為中原父老之想,層次井井正、側并舉。下片先以四個三字句表必勝信心,再設想南宋軍民英勇戰斗的場面。在聲色兼到、虎虎生風之時,陡然峰回路轉,憂思中見跌宕,慷慨中生哀,使人見到政治家的清醒頭腦,亦讓人體會到發露中見蘊藉、沉郁的特點。
上一篇:王季思《滿江紅》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鄧喬彬《滿江紅》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