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壞,荒營野草秋。
棱陵多士女,猶唱白符鳩。
寶歷二年(826)秋。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回洛陽,途經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登臨南朝劉宋時名將檀道濟舊壘,吊古傷今,寫了這首感慨深至的杰作。
據《宋書·檀道濟傳》記載,檀道濟英勇善戰,于東晉末隨劉裕討伐后秦,為前鋒大將,所向摧破,率先攻入洛陽。元嘉八年(431)攻魏,又屢建奇功。后糧盡而退,敵不敢追。宋文帝忌其威名,遂將其殺害。“道濟見收,脫幘投地曰:‘乃復壞汝萬里之長城!’”首句即取檀道濟語入詩,對檀道濟的無罪被殺這一深悲極痛之事一掬同情之淚。次句“荒營野草秋”,以眼前荒涼蕭條之景寄托其悲涼沉痛之思。由于作者心頭別有一層現實的凄楚哀感在,因此一登舊壘,便有一種特殊的敏感,數百年前遭冤被害者的憤怒的抗議聲立即在耳際回響。這種歷史與現實在心頭的交感共鳴,不是說明詩人的歷史意識特別強烈,而是說明詩人需要借助歷史來抨擊現實,抒發積憤,悼念友人。劉禹錫的友人王叔文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在唐順宗支持下,他主持永貞革新,興利除弊,曾使“人情大悅”(《順宗實錄》)。后來不幸被憲宗“賜死”。劉禹錫認為這也是自壞長城。
三、四兩句化用民謠入詩。據作者自注:“史云:當時人歌曰:‘可憐《白符鳩》,枉殺檀江州’?!薄啊栋追F》”亦名《白浮鳩》,樂府拂舞曲名。“檀江州”即檀道濟。因為他曾任江州刺史,故云。檀道濟的被殺,盡管宋文帝給他羅列了一大堆罪狀,但歷史是公正的,人民的同情在遭冤者一邊。這首民謠就是最好的證明。詩的言外之意是說,對于王叔文的無罪被“枉殺”,歷史也會作出公正的判別,人民的同情也在王叔文一邊。借古人的酒杯,澆心中的塊壘,而又妙在不肯說破,遂使全詩意蘊深厚,寄慨無窮。
上一篇:胡令能《詠繡幛》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劉禹錫《別蘇州二首(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