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周邦彥·六丑》薔薇謝后作
周邦彥
薔薇謝后作
正單衣試酒,悵客里、光陰虛擲。愿春暫留,春歸如過翼①,一去無跡。為問花何在? 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②。釵鈿墮處遺香澤③,亂點桃蹊,輕翻柳陌④。多情為誰追惜⑤?但蜂媒蝶使⑥,時叩窗槅⑦。
東園岑寂,漸蒙籠暗碧⑧。靜繞珍叢底⑨,成嘆息。長條故惹行客⑩,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殘英小、強簪巾幘(11)。終不似、一朵釵頭顫裊(12),向人欹側(13)。漂流處、莫趁潮汐。恐斷紅、尚有相思字(14),何由見得?
【鑒賞】 這首長調汲古閣本題為“薔薇謝后作”。通過寫謝后的薔薇,抒發傷春惜花之情,兼寓身世之感。
上闋寫薔薇謝后。開頭先點出旅客的閑愁,感嘆滯留他鄉,光陰易逝,不勝寂寞惆悵之情。此兩句雖與薔薇花謝無多大關系,卻在傷春惜人的基調上統攝全詞。“愿春” 三句一語一轉,翻出 “愿春暫留”、“流春不住”、“春去無跡” 三層意思,被周濟在《宋四家詞選》 中評為 “千回百折,千錘百煉”,點出傷春惜人的主題。下面才寫花謝景象。以 “為問花何在” 發問,接著以美人比喻落花,寫花在備受摧殘后凋落殆盡。花殘是暮春的征象,詞人敏感地捕捉到這一典型形象加以細膩的刻畫。“為問” 句也問得多情,暗示了詞人在夜來風雨聲中輾轉難眠的惜花心情。“釵鈿” 三句進一步追尋落花蹤跡。結尾三句以問答的形式,通過寫蜂蝶猶戀落花之有情,反襯無人哀憐謝后薔薇之無情,借花言人,抒發了詞人深沉的感慨。
下闋真正寫了惆悵之感。開頭四句敘述東園悼花: 暮春綠葉茂密,已沒有了花,更沒有了賞花人。詞人躑躅于薔薇花叢下,獨自嘆息。“長條” 三句借枝條的戀人寫出對人的依戀,脫盡殘紅的柔條牽住人的衣襟,似要傾訴離別之情。此句被袁行霈先生斷為“全詞的警策”。當此時,詞人發現枝頭尚有一朵憔悴的殘花,于是摘下來插在頭巾上,可見詞人對花之憐惜。可由于花太小,畢竟不如一朵鮮花插戴在美人釵邊搖曳多姿。這里寫人惜花,與上面花戀人相應,情感顯得纏綿悱惻,詞文也輾轉多姿。結尾五句化用 “紅葉題詩” 的故事,勸落紅不要隨流水俱去,因為斷紅上恐有相思字,若飄進大海,豈能讓情人得見?極盡對謝后薔薇的憑吊之情,深刻揭示傷春懷人的主題。此闋含蓄委婉,精深華妙。《蓼園詞選》 評曰: “自嘆年老遠宦,意境落寞; 借花起興,以下是花、是自己,比興無端; 指與物化,奇情四溢,不可方物,人巧極而天工生矣! 結處意致尤纏綿無已。” 周濟 《宋四家詞選》 指出下闋的立意特征說:“不說人惜花,卻說花戀人; 不從無花惜春,卻從有花惜春; 不惜已簪之殘英,偏惜欲去之斷紅。”
全篇緊密扣住謝后的薔薇花,層層轉折,前后照應,一氣貫注; 善于鋪敘,結構謹嚴; 善于描摹,曲盡其妙。
上一篇:《蘇軾·八聲甘州》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彭元遜·六丑》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