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溶
江南客,水為鄉,舟為宅,能以筆鋒知地脈①。
閑分楚水入丹青②,不下此堂臨洞庭。
水文不浪煙不動,木末棱棱山碧重③。
帝子應哀窈窕云④,客人似得嬋娟夢⑤。
六月火光衣上生,齋心寂聽潺湲聲⑥。
林冰搖鏡水拂簟⑦,盡日獨臥秋風清。
因游洞庭不出戶,疑君如有長生路,
玉壺先生在何處⑧?
【注釋】
①地脈:地中穴道。晉周處《風土記》:“太湖中有包山,山下有洞穴,潛行地中,無所不通,謂之洞庭地脈者。”此處言周先生能畫出洞庭氣勢。②楚水:洞庭古屬楚地,故言。③木末:樹梢。屈原《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棱棱:嚴寒貌。鮑照《蕪城賦》:“棱棱霜氣,蔌蔌風威。” ④帝子:此處指神話傳說中的古堯帝之女。傳說舜巡視南方時死于蒼梧之野,舜的二妃,即堯之女娥皇、女英追到洞庭、湘水地區,痛哭以后投水以殉,洞庭中有君山,《水經注》云:“是山,湘君之所游處,故曰君山。湘君,舜二妃也。”窈窕:深遠貌,指蒼梧之云。⑤嬋娟:美好貌,指湘君。⑥齋心:清心寡欲。潺湲:水徐流貌。⑦簟(dian):竹席。⑧玉壺先生:指周先生。玉壺,喻純潔清白。鮑照《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
【評說】
本詩選自《全唐詩》卷四八五。
鮑溶(生卒年不詳),中唐詩人,字德源,籍貫不詳。元和四年(809)登進士第,后飄泊南方,與韓愈、孟郊、李益等友善。詩以古樂府見長。《全唐詩》編詩三卷。
周先生,不詳。
晁公武稱鮑溶詩“氣力宏贍,博識清度,雅正高古,眾才無不具備”(《郡齋讀書志》)。對鮑溶極為推崇,從這首題畫詩中可窺豹一斑,見其詩才。詩的前兩句點題,周先生為江南水鄉人,不僅熟悉故鄉的一山一水,且能以手中之筆畫出洞庭氣勢,使人在屋內都能欣賞、領略到洞庭山水之美。“水文”二句寫畫面景色,先寫水景,畫上所繪洞庭非“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般的壯闊氣象,而是湖平如鏡,水波不興,煙嵐不生;次寫山景,湖中君山靜立,樹木蕭颯,“棱棱”兩字讓人有寒氣逼人之感。“帝子”兩句極寫看畫時產生的豐富聯想,詩人想象美麗的湘君正對著蒼梧之云思念著丈夫,她們是多么憂傷,多么哀痛啊!又想到歷代騷客詞人來到洞庭時都會懷念她們,感慨她們的忠貞癡情。詩人由畫面景色而想到優美感人的神話故事,不但生動形象地傳達出秋意朦朧的畫意,亦大大拓寬了畫境。接下四句以藝術效果寫畫,在如火般炎熱的六月天氣中,洗心滌慮,靜下心來欣賞圖畫,似可聽到畫中傳來的潺潺流水聲,令人感到暑氣盡消;看到畫中君山樹梢上的霜花粼粼閃光,又仿佛是湖水拂席,涼意頓生,因而觀賞此畫,不僅能盡臥游之興,且能在六月暑天里感受到秋日的清涼。詩人以此來贊頌周先生之畫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其畫藝的精深令人折服。詩的最后兩句抒發勁直之氣。詩人雖薄宦四方,卻不做營營之輩,亦不怨天尤人,而是齋心養生,保持著清白之操。此處以玉壺喻周先生之高潔;以疑問句收結,寓有追隨周先生之意。總的來說,這首詩寫得情思優美而又氣度宏贍,“戛戛生造,題畫詩中別調也”(周詠棠《唐賢小三昧集續集》)。
上一篇:《劉雪湖梅花大幅》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周昉畫美人歌》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