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足投筇只坐禪,厭尋歧路費行纏。
老來不復人間事,不用山公更削圓。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參破禪機、厭棄塵俗的空落心態?!叭噬街鳌?,應當是仁山的一位山僧,具體是何人,不得而知。詩人把拄杖送給山僧,又寫了這首詩相贈。
“洗足投筇只坐禪”,是說自己以后仍下竹杖、洗了腳,再也不到處奔波了,只是坐禪以悟禪機吧。所謂“坐禪”,源出梵語“禪那”,也譯作思惟修、靜慮。也便是“坐而修禪”。禪宗中北宗一派強調坐禪,南宗則注重隨機參悟。
“厭尋歧路費行纏”,詩人到處奔走尋覓,也是為了求索佛的真諦,而經過千辛萬若的奔走之后,詩人忽然頓悟了: 禪并不在于天涯海角的尋覓之中,而就在于自身的佛性之中。一旦證悟了自身的佛性,也就得到了“禪”。禪宗強調“即心見性”、“言下頓悟”,就是此意。《壇經》中說: “一切萬法,盡在自身中,何不從于自心頓現真如本性”“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是解脫,既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倍紡娬{禪悟是內心的頓現而非向外的覓求。一旦悟得自心佛性,那就無往而非禪了。禪家公案中的許多話頭,都是即境示人,讓人于自心中返照佛性。宋人羅大經 《鶴林玉露》載某尼悟道詩:“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云。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闭沁@種禪理的悟得。再如理學家朱熹《偶題》第三首云:“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币彩求w悟了這個道理?!跋醋阃扼讨蛔U,厭尋歧路費行纏”,正是在多方尋覓后對內心的頓悟。
“老來不復人間事,不用山公更削圓”,說自己已近老境,對人間是非已經厭倦,識破塵緣,不再為“人間事”而煩惱,在心靈上遁入禪境。于是,詩人用不著柱杖伴隨自己到處奔波了,故而把它送給仁山主?!安挥蒙焦鲌A”句不太好解,或是指拄杖在山路上用久了,下端便磨成圓狀。而詩人從此以后不再使用柱杖了,故亦不煩“山公”而削磨自己的柱杖了。詼諧之意盎然。
這首詩雖是短短的一首絕句,卻有較強的哲理性和象征意蘊,因而,顯得韻味十足。詩人從“拄杖”中寫出了對人世風波、人間險途的深刻感受,詩的深層含義很大,可謂言近旨遠,啟人深思。
上一篇:禪詩《從斤竹澗越嶺溪行》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偶成》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