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附 感事呈毛主席①·柳亞子》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八日
開天辟地君真健②,說項依劉我大難③。
奪席談經非五鹿④,無車彈鋏怨馮驩⑤。
頭顱早悔平生賤⑥,肝膽寧忘一寸丹⑦。
安得南征馳捷報⑧,分湖便是子陵灘⑨。
原注:分湖為吳越間巨浸,元季楊鐵崖曾游其地,因以得名⑩。余家世居分湖之北,名大勝村。第宅為倭寇所毀。先德舊疇,思之凄絕!
【注釋】①感事:感慨于某些事情。呈:奉上。 ②開天辟地,《藝文類聚》卷一《天部》上《天》引三國吳徐整《三五歷記》曰:“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這里借以贊美毛澤東開創新中國的功績。 ③說項,指稱贊別人、替人家說好話。唐代李綽《尚書故實》載,唐代國子監祭酒楊敬之愛才,賞識江表之士項斯,贈詩曰:“處處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過于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項斯因此出名,高中了進士。依劉,依附他人、寄人籬下。《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粲傳》記載,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王粲“乃之荊州依劉表”。但由于他貌丑體弱,又不拘禮節,故劉表并不重視他。明代張羽《寄劉仲鼎山長》詩曰:“向人恐說項,何地可依劉?”大難,謂很難做到,意即做不到。一說,項指項羽,劉指劉邦,說項依劉指促使項羽劉邦和解。 ④奪席談經,“席”指坐席,古人鋪席而坐于地;“經”指儒家的經典著作。《后漢書》卷七九《儒林傳》記載,戴憑善于說經,“正旦朝賀,百僚畢會,(光武)帝令群臣能說經者更相難詰,義有不通,輒奪其席以益通者。憑遂重坐五十余席。”也就是說,戴憑談經駁倒了五十余人,奪得了他們的坐席。非,不是。五鹿,《漢書》卷六七《朱云傳》記載,漢元帝時,五鹿充宗地位高貴并得到皇帝的寵幸。元帝曾命他與諸儒講論《易經》,他憑藉自己的權勢,發揮辯說的才能,諸儒中沒有人能與他抗爭,于是都托病不敢與會。柳亞子用這兩個典故,是說自己確有超群的學識與才華,并非徒具虛名、以勢壓人之輩。一說以朱云自比,自己有駁倒五鹿充宗那樣的才學。 ⑤鋏,劍柄,亦代指劍。怨,怨望不滿。《戰國策》卷一一《齊策》四記載,齊人馮諼家貧,寄食于貴公子孟嘗君的門下,因待遇甚微,曾“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史記》卷七五《孟嘗君列傳》亦記載了這件事,但人名作“馮驩”。柳亞子用這個典故,是埋怨黨對他重視不夠、禮遇規格偏低的意思。 ⑥“頭顱早悔”句系倒裝,正常語序是“早悔平生頭顱賤”。悔,悔恨。頭顱賤,頭顱不值錢,喻指地位不高。南朝梁陶弘景《與從兄書》曰:“仕宦期四十左右作尚書郎,即抽簪高邁。今三十六方作奉朝請,頭顱可知。不如早去。” ⑦“肝膽寧忘”句亦為倒裝,正常語序是“寧忘肝膽一寸丹”。寧忘,豈忘。一寸丹,一顆紅心。心的體積在方寸之間,故以“一寸”為言。以上二句是說,雖然我這人平生無足輕重,但對中國革命的赤膽忠心卻是始終如一的。上句自謙而語帶牢騷,并非真“悔”,下句自我表白,才是主旨所在。 ⑧安得,如何能夠。以問句的口氣表示期待、盼望。南征,指人民解放軍南渡長江,征討國民黨軍以解放全中國。馳捷報,飛傳來勝利的戰報。 ⑨分湖,在柳亞子故鄉吳江縣。子陵灘,即七里灘,起自浙江建德梅城,止于桐廬嚴子陵釣臺。全長23公里,夾岸高山聳翠,一水中流漾碧。唐劉長卿《卻歸睦州至七里灘下作》詩曰:“獨上子陵灘。”子陵,東漢高士嚴光的字。嚴光年少時即有高名,與劉秀同游學。劉秀做皇帝后,備車聘嚴光至京城,授以高官。嚴光卻不肯接受,最終歸耕于富春山。事見《后漢書》卷八三《逸民傳》。子陵灘即因嚴光曾在此垂釣而得名。以上二句是說,希望人民解放軍早日打過長江去,解放我的故鄉,一旦捷報傳來,我就要像嚴光那樣,回去隱居。按,這只是一時賭氣的話,當黨對他作出了照顧性的生活安排后,柳亞子隨即改變了態度。其《贈鄧小平》詩曰:“出入車魚寧有憾?”又《四月二十九日上午偕鮑德作園游歸得毛主席惠詩即次其韻》詩曰:“東道恩深敢淡忘?”“昆明湖水清如許,未必嚴光憶富江。”又《疊韻寄呈毛主席一首》詩曰:“倘遣名園長屬我,躬耕原不戀吳江。” ⑩楊鐵崖,元末詩人楊維楨(一作禎)字廉夫、號鐵崖,曾寫過一篇《游分湖記》。 先德舊疇,先輩舊有的田產。
文章作者: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附七律·隨從毛主席登岳麓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附浣溪沙·柳亞子》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