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李斯·諫逐客書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 “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于秦耳,請一切逐客①。” 李斯議亦在逐中。
斯乃上書曰: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孫支于晉②。此五子者,不產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③,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④,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⑤,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⑥,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⑦。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 犀象之器,不為玩好; 鄭、衛之女,不充后宮; 而駿馬駃騠⑧,不實外廄; 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⑨,錦銹之飾,不進于前; 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 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⑩,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11)。
“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 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12),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
【注釋】 ①宗室: 王室,與君主同一祖宗的貴族。秦王: 秦始皇嬴政。間: 離間。客: 在秦國為官的其他國人。②穆公: 即秦穆公。由余: 春秋時晉人,逃亡西戎。奉戎王命使秦,秦穆公重其才,以禮招其歸秦,并用其計統一了西戎各部。戎: 指西部少數民族。百里奚: 楚國宛(今河南南陽) 人,原為虞大夫,晉滅虞,被俘,作為晉獻公女兒陪嫁的奴仆入秦。后逃入楚,被捉,淪為奴隸。秦穆公聽說他很有能力,便用五張羊皮贖了他,任為秦相,故稱五羖大夫。蹇 (jian) 叔: 百里奚的朋友,居于宋,經百里奚推薦,被秦穆公聘為上大夫。丕豹: 晉大夫丕鄭之子,丕鄭被殺,豹奔秦,為大將,助秦攻晉。公孫支: 字子桑,游于晉,后入秦,為秦穆公謀臣。③孝公: 秦孝公。商鞅: 戰國時衛人,姓公孫,名鞅,又稱衛鞅。任秦相十年間,佐秦孝公變法,使秦富強。秦孝公封以商地 (今陜西商州),故稱商鞅,又稱商君。獲楚、魏之師: 楚宣王三十年,衛鞅被封于商,南侵楚。秦孝公二十二年,商鞅擊敗魏軍,俘魏公子印 (ang),得魏河西之地。④惠王:即秦惠王。張儀: 魏人,秦惠王時為相,定“連橫”之計,游說諸侯事秦。三川: 指今河南西北洛陽一帶,因有黃河、洛河、伊河流過境內,故稱三川。巴、蜀: 今重慶市、四川省全境。上郡: 魏地,在今陜西西北一帶。公元前328年,秦攻魏,占魏上郡十五縣之地。漢中: 今陜西漢中地區。九夷: 泛指當時楚地的多種少數民族。鄢: 楚國舊都,在今湖北宜城南。郢: 楚國都,在今湖北江陵。成皋: 今河南滎陽的虎牢關,古代是一軍事要地。六國之從: 從,同 “縱”。指韓、魏、趙、齊、燕、楚聯合抗秦的 “合縱”政策。⑤昭王: 秦昭王。范雎: 字叔游,魏人,為秦昭王相。穰侯: 魏冉,秦昭王母宣太后的異父弟,為秦相三十余年,封于穰。華陽: 華陽君羋 (mi)冉,宣太后同父弟,封于華陽。⑥向使: 假使。不內: 不納。內,同 “納”。⑦崑山: 昆侖山,今新疆和田縣,以產玉著稱。隨、和之寶: 相傳隨國 (今湖北隨縣)隨侯曾救過一條大蛇。后來,這蛇在夜間銜來一顆寶珠謝他,稱為“隨侯珠”。楚人和氏 (卞和) 曾在荊山得一玉璞,獻給厲王。玉工鑒定為石頭,厲王怒,砍去卞氏一只腳。武王即位,和氏再獻璞,又被玉工說為石頭,又被砍去一只腳。等到文王即位,和氏又獻璞,琢成絕世美玉,稱為和氏壁。太阿 (e): 寶劍名,相傳是春秋楚人干將、莫邪合鑄的寶劍之一。纖離: 駿馬名。翠鳳之旗: 用翠羽裝飾成鳳形的旗幟。靈鼉 (tuo): 鼉是鱷魚的一種,皮可蒙鼓。⑧犀象之器: 用犀牛角和象牙做的器物。駃騠(jueti): 駿馬名。⑨宛珠: 宛地出產的珠子。傅璣之珥: 鑲著小珠的耳環。阿縞 (gao): 齊國東阿 (今山東東阿縣) 出產的白色絹綢。⑩甕: 盛水的瓦罐。缶:瓦缽。搏髀 (bi):拍著大腿打拍子。桑間: 衛國濮水邊的一地,相傳是青年男女聚會唱歌之地。韶虞: 相傳是歌頌虞舜的音樂。武象:周初的一種樂舞。(11)黔首: 秦時對百姓的稱呼。黔,黑色。赍 (ji): 給予。(12)外樹怨于諸侯: 指秦把客卿趕回各國,這些人結怨于秦,輔佐諸侯國攻秦。
【譯文】 秦國的宗室大臣們都對秦王說: “從各諸侯國來秦國做事的,大都是為他們的君主進行游說和離間活動。請把所有外來的客卿統統驅逐出境。” 李斯也屬于他們商議所驅逐的行列。
于是,李斯給秦王上書,說: “我聽說官吏們在計議驅逐客卿,我私下認為這是錯誤的。
“從前,穆公訪求賢才,從西方的戎族招募了由余,從東方的宛地得到了百里奚,從宋國迎來了蹇叔,從晉國求得了丕豹和公孫支。這五人都不是出生在秦國,而穆公重用他們,兼并了二十個小國,稱霸在西戎地區。孝公采用商鞅變法的主張,移風易俗,百姓富足,國家強盛,百姓樂于為國出力,諸侯國都來親善歸附,戰勝了楚、魏的軍隊,擴展了上千里的土地,使國家至今還保持著安定強盛的局面。惠王采用張儀的計策,攻占三川地區,向西吞并了巴蜀大地,向北收取了上郡,向南奪得了漢中,拿下了廣大的少數民族地區,控制著楚國的鄢、郢大城,向東占據了成皋天險,取得了大片肥沃之地,拆散了六國抗秦的合縱聯盟,迫使他們向西侍奉秦國,其功績一直延續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廢棄穰侯,驅逐華陽君,加強王室的權力,遏制豪門貴族的勢力,一步步吞食諸侯國的疆土,使秦國建成帝王的基業。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的功勞。從這些事實看來,客卿有什么對不起秦國的呢?假使四位君主拒絕客卿而不接納他們,疏遠賢士而不使用,那就會使國家沒有雄厚的實力,秦國也就沒有強大的威名了。
“現在,陛下得到了昆侖山的美玉,占有隨侯珠、和氏璧,懸掛著光如明月的寶珠,佩帶著太阿寶劍,乘著纖離駿馬,豎立著用翠鳳作裝飾的彩旗,安放著用鱷魚皮蒙的大鼓。這幾件寶物,秦國一樣也不出產,陛下卻非常喜愛它們,這是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國出產的才能用的話,那末夜光之珍珠就不該裝飾在朝廷,犀角象牙的器物就不該賞玩,鄭衛兩國的美女就不該住滿后宮,駿馬駃騠就不該養滿外面的馬廄,江南地區的金錫就不該為你所用,西蜀一帶的丹青顏料就不該用來裝飾。所以,裝飾后宮,充滿廷堂,娛樂心意,悅人耳目的東西,一定要秦國出產的才可用,那末嵌著宛珠的簪子,綴滿小珠的耳環,東阿白絹做的衣服,錦緞繡成的飾物,就不該進獻到你的面前。那些裝扮時興雅致、艷麗苗條的趙國美女,就不該侍立在你身旁。敲打瓦甕瓦缽,彈著竹箏,拍著大腿,嘰里哇啦歌唱呼喊以開心悅耳,這才真正是秦國的音樂。鄭、衛“桑間” 的新調,“韶虞”、“武象” 的古曲,都是別國的音樂。如今,放棄擊瓦甕瓦缽而欣賞鄭、衛的音樂,撤掉彈箏而聽“韶虞”之曲,這樣做是為什么呢?還不是為了心情舒暢,適合觀賞罷了。如今用人卻不這樣,不問能力大小,行與不行,有理還是無理,只要不是秦國人就離去,凡是外來的客卿都被驅逐。那末,你所重視的是女色、音樂、珍珠、寶玉,輕視的是人才嗎? 這可不是橫跨海內、制服諸侯、統一天下的策略啊!
“我聽說,土地廣闊糧食充足,國家大人口眾多,武器精良士兵勇敢。所以,泰山不舍棄任何土壤,才能那樣高大; 河海不排斥任何細流,才能那樣深廣; 帝王不拒絕任何臣民,才能顯示他的恩德。因此,地不分東西南北,民不論本籍外籍,四季和諧美好,鬼神都會來降福,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于天下的原因。如今,拋棄百姓去資助敵國,驅除客卿去成就其它諸侯的事業,這就會使天下的賢士退縮而不敢到西方來,止步不前,不敢進入秦國。這是所謂 ‘給敵寇武器,送強盜糧食’ 的做法啊!
“秦國不出產的物資,珍貴的很多; 不是生于秦國的賢士,愿意為秦國效忠的不少。如今,驅逐外籍人去幫助敵國,損害民眾去有益于仇人,對內削弱自己,對外結怨于諸侯,要想求得國家沒有危險,是不可能的啊!”
秦王于是廢除了逐客令,恢復了李斯的官職。
【鑒賞】 本文的寫作背景是: 秦王政 (秦始皇)執政以來,各諸侯國為了削弱秦國向外擴張實力,紛紛派出間諜去秦國活動。秦王政十年 (前237),韓國派水利專家鄭國到秦,建議秦修灌溉渠三百余里,欲耗秦的財力、人力,以免秦向外用兵。后來這一計謀暴露,秦王室貴族乘機發難,要求秦王 “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中。為此,李斯排一己之私,從秦國興衰的高度寫成此文,上書秦王。
李斯在文章里,以史為例,陳述秦恃客功而強大,客無負秦屢建奇功的事實; 以非秦的物器、美女、聲樂為秦所用作比,闡明不能排外,重客與逐客是維護還是削弱秦國統治,關系到秦能否統一天下的大問題,故“客不能逐”。理由有四:
(一) 以史來看,穆公、孝公、惠王、昭王重用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商鞅、張儀、范雎八位客卿,使秦民殷盛、國富強,蠶食諸侯,成就帝業。客卿之功,不可謂不大,說明客無負秦,客不當逐!
(二) 以色樂珠玉為喻,秦不產卻為秦王所悅,對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豈不是重色樂珠玉而輕人才?這不是“跨海內、制諸侯之術”。故秦欲一統天下,客不當逐!
(三) 以 “泰山不讓土壤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就其深” 為喻,正面闡釋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天下就是能廣納天下人才。若秦逐客,必然是“卻賓客以業諸侯”,“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好比“藉寇兵赍盜糧”,后果是十分嚴重的。從正反兩方面說明: 客不當逐!
(四) 以 “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 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 的事實和“逐客”將 “損民以益仇”的危害,總結全文,客不當逐!
全文以比喻手法,層層設喻,層層說理,而理自然明白,毫不牽強,不令人厭,頗具感染力與說服力。故秦王最后廢除了逐客令,恢復了李斯的官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上一篇:《古文·諫太宗十思疏》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李斯·諫逐客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