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歷史散文·國語·《越語》上《勾踐滅吳》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乃號令于三軍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大夫種進對曰:“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曰:“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執其手而與之謀。
遂使之行成於吳,曰:“寡君勾踐乏無所使,使其下臣種,不敢徹聲聞於天王,私於下執事曰:‘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勾踐女女於王,大夫女女於大夫,士女女於士,越國之寶器畢從。寡君帥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將焚宗廟,系妻孥,沉金玉於江,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 與其殺是人也,寧其得此國也,其孰利乎?”
夫差將欲聽與之成,子胥諫曰:“不可! 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之國也,三江環之,民無所移。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矣,將不可改於是矣! 員聞之:陸人居陸,水人居水。夫上黨之國,我攻而勝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車;夫越國,吾攻而勝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滅之! 失此利也,雖悔之,必無及已。”
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曰:“子茍赦越國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將進之。”太宰嚭諫曰:“嚭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己;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勾踐說於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讎,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于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於吳,其身親為夫差前馬。
勾踐之地,南至于句無,北至于御兒,東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廣運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之歸下也。今寡人不能,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將免者以告,公毉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人,公與之餼。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官其子。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於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餔也,無不歠也,必問其名。 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十年不收於國,民俱有三年之食。
國之父兄請曰:“昔者夫差恥吾君於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矣,請報之。”勾踐辭曰:“昔者之戰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請姑無庸戰!”父兄又請曰:“越四封之內,親吾君也,猶父母也。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讎,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戰!”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而患其眾之不足也。今寡人將助天威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
果行,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吾君也,而可無死乎?”是故敗吳於囿,又敗之於沒,又郊敗之。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 請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勾踐對曰:“昔天以越予吳,而吳不受命;今天以吳予越,越可以無聽天之命而聽君之令乎?吾請達王甬、句東,吾與君為二君乎!”夫差對曰:“寡人禮先壹飯矣。君若不忘周室而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將殘汝社稷,滅汝宗廟。’寡人請死! 余何面目以視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遂滅吳。
這是一篇記述文。它生動地記述了春秋末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戰敗之后退保會稽,卑事于吳,經過二十年的生聚教訓,終于滅吳復國的過程。這是一個有名的歷史事件,寓有深刻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因而受到人們的喜愛,長期流傳在口頭上和各種形式的記載中。
根據《史記》里面的《吳太伯世家》和《越王勾踐世家》記載,吳國是周部族古公亶父(周太王)的長子泰伯、次子仲雍的后裔;越國是夏禹的后裔,其始祖為少康之庶子無余。這兩個國家,都興建于長江流域下游以南的太湖流域地區,直到春秋時期都還是弱小的國家。長期以來,吳國附庸于強大的楚國,越國又受到吳國的控制。春秋后期,他們的事跡才被人們所注意、所稱道,從而在歷史上顯示出了他們的存在和地位。前494年,吳王夫差大舉伐越,進軍于夫椒,打敗了越國,越王只以殘存的五千人退保會稽。本文所記述的勾踐復國滅吳的事件,從這里開始寫起。
由于《國語》的記事、記言大多沒有明確的年代線索,所以初讀本文的人,認為本文所記事件是在很短時間內發生的。實際上,從勾踐退保會稽到前473年夫差自殺吳亡,中間經過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勾踐失敗后,用文種、范蠡的計謀,為保存越國社稷,向吳國乞降;夫差不聽伍員之議,接受了勾踐的要求,使勾踐卑事三年,并對他加以寬宥和信任。夫差雄心勃勃,北上中原爭霸,伐魯、伐齊、伐晉,勾踐乘機在國內發憤圖強,休養生聚,準備雪恥復國。前482年,夫差率精兵參加黃池之會,與晉定公爭霸,國內只留下太子友及老弱將士把守,于是越國兵分兩路乘機侵襲吳國。范蠡等沿海溯淮,堵絕吳國后路,擄太子友;勾踐自溯入吳,焚姑蘇臺。夫差在黃池得知后,不僅不立即返回營救,反而殺死報信者,繼續與晉爭為盟長,直到訂盟后才回國攻越。此時吳國大勢已去,只得向越求和。之后,吳國連年災荒,又不做擊越的準備,于是勾踐在文種策劃下兵分三路進攻吳國,吳國敗北。前476年勾踐為麻痹吳國而攻楚;次年出其不意地進攻吳國,前后圍困吳都三年之久,直到前473年夫差被迫自殺,才最后滅掉了吳國。《國語》里《吳語》一卷、《越語》兩卷,從不同的角度記述了兩國相互怨恨攻伐的史實,但內容各有側重和詳略,史實也不盡相同。只有合起來閱讀,才能得知其史實的大致過程。兩國攻伐變化的事實生動地告訴人們:驕傲自滿,不聽忠言,輕敵麻痹,坐失良機,就會導致失敗;依靠人民,艱苦奮斗,加強戰備,選好戰機,就能取得勝利。這個歷史事件所蘊含的鮮明對比的經驗教訓是頗能給后人以借鑒的。
本文沒有詳細記述勾踐雪恥復國的具體過程,也沒有記述兩國攻伐征戰的具體情況,而是以該事件的發展因果為線索,截取片斷事實以記言為主而聯綴成篇,這在先秦歷史散文中是別具一格的。
本文按照事件本身的自然發展,有次序、有重點地進行記述。按照事件發展的過程,本文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第一個自然段。開頭第一句:“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引領全篇。以下所有的記述都是以此為基點而生發出來的。韋昭《國語注》說:“山處曰棲。”“棲”字點明勾踐是被夫差打敗而困守在會稽山上的。勾踐向三軍“號令”的幾句,集中、簡括,表現了他敗后知恥、求賢復國的急切心情。文種“進對”,有意拋開勾踐的詞鋒,旁敲側擊,頗含對勾踐以前的種種作為的不滿。但勾踐的巧妙回答:“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一方面自我解嘲,一方面對文種表示了敬重和信賴,真是妙語奪人。因此,“執其手而與之謀”,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這樣寫,既為全文所述復國滅吳鋪了底,伏了線,也為下部分文字正面記述文種之謀搭了橋。
文章的第二至第四三個自然段,是本文的第二大部分,主要記述文種向吳求和的情況,著力地表現了文種的外交才能。伍子胥的政治遠見,太宰嚭的受賄誤國,也從中表現了出來。作者通過三人不同的言論反映出了不同的立場、品德和性格。語言簡潔明快,抓住了重點,突出了主流,不蔓不枝,讀后可以了解全部求和過程。文種作為戰敗國的使臣,在強大的敵國君主的面前只有卑順謙和,并極力表現出對對方的敬畏。因而開頭幾句雖是一般外交場合的客套,卻特別切合他的心情和身份。為了保全越國社稷而不遭亡國之禍,他懇切地表示:“愿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勾踐女女於王,……越國之寶器畢從,寡君率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唯君左右之。”可說是卑順到了極點了。但“若以”以下數句,卻語意陡起,另辟新意。他明確地表示:“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將焚宗廟、系妻孥,沉金玉於江,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卑中有亢,表現出越國頑強抗敵、誓死拼搏的精神。這樣,“乃必有偶,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就給吳王夫差在許和與否上擺出了利弊,使之慎重抉擇。特別“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以下幾句,語鋒急轉,進一步從吳國的利害立論說之以大義,動之以利害,用以打動夫差的心弦,刺激他思考并定奪。這一席語意轉折迭出、感情波蕩起伏的外交辭令,實在優美、動人,怪不得夫差“欲聽與之成”了。伍子胥則從吳國利害出發,挺身而出,斬釘截鐵地大叫“不可!”這是對文種言論的反擊,也是對吳王夫差“欲聽”態度的否定。下面的“諫”言可謂義正辭嚴,句句千金。伍子胥首先從吳越兩國“仇讎敵戰”的關系上立論,然后又從兩國同壤水居、習性相同上分析,這對夫差當時雄心勃勃意欲北上中原爭霸,未嘗不是一個有力的抗阻。因此,他雖然明確有力地提出“君必滅之! 失其利也,雖悔之,必無及已”! 但吳王夫差還是沒有接受。正在這個時候,越國軟硬兼施,內外夾攻,用財賄美女買通了吳國的內奸太宰嚭。這個在諸侯間復雜斗爭中經常出現的事,居然決定了吳越兩國的命運。太宰嚭向夫差的“諫”言“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雖然只有兩句,就像《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所記載的宋楚泓之戰時宋襄公“不重傷,不禽二毛”一樣迂腐,卻居然也打動了吳王夫差的心。因此,“夫差與之(文種)成而去之”。這既揭露了太宰嚭的受賄誤國,也表現了吳王夫差的驕傲、短見和愚蠢。作者所記述的三人之言都為后文勾踐復國滅吳埋下了伏線。三人的話,各代表著不同的立場和身份,語言簡明而含意深刻,能夠引人思考,在寫作上也下過一番剪裁和提煉工夫。
文章第五第八四個自然段是本文的第三部分,具體地記述了越王勾踐經過艱巨的生聚、教訓,最后依靠國民的力量終于復國報仇的情況。這是全文的重點,比起其他部分來,記述得最生動、最詳盡。這里的四個自然段按事件的自然發展順序層層遞進地記述和聯綴起來,時間上幾乎囊括了勾踐報仇復國的全過程,前后總共有二十多年。記述者抓住了一根主線,貫連始終,雖然千頭萬緒、繽紛煩亂,但讀者了如指掌,毫無雜蕪之感,這全靠記述者剪裁和提煉的工夫。
第五自然段寫勾踐失敗后向國民的檢討,語意是誠懇的,所述是實際的,因此就取得了國民的諒解。勾踐以實際行動向國民請罪。他“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對國民極盡全力地進行了安撫。然后卑躬屈己,役事夫差,派三百人到吳國去做臣仆,自己也做了夫差的“馬前卒”。這些行動,對團結民心安定國家有重大意義。他的忍辱負重,也定然會得到國民的同情、支持和愛戴。勾踐的語言,樸實中肯,三層意思用“於是”、“然后”聯結起來,使記述層次清楚,井井有條。其中“寡人請更”一句,是勾踐向國民請罪的中心,既痛心地自責以前,又自信地預示以后。“於是”以后的所為以及下面文字的記述,都從“更”字上生發出來。
“勾踐之地”以下一個自然段記述了《左傳》所說的勾踐“十年生聚”的情況和過程。開頭六句寫勾踐國家的疆界,好像語意突兀與前后文字連結不上,實際上這正是行文有變化,避免了平淡和呆板。這幾句的插入,旨在說明當時的越國不僅人少,而且國土也很小了,因而勾踐要想報仇復國、戰勝強敵是極為困難的。但勾踐從國情實際出發長期堅持自力更生,樹立了堅定的信心和決心。這樣寫正是突現了勾踐。勾踐向“父兄昆弟”表示的誓言,除了自責自謙,就是決心繁衍人口。文中記述的種種措施,就集中圍繞這個中心,表現了他與國民血肉一體的實際行動。他關心國民疾苦,尊敬國內名士,和國民一起積極地發展生產,并“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奮斗,國家富強,“民俱有三年之食”。這里,詳記人口繁衍的措施,略記生產發展的情況,有實有虛,實虛相間,也是很高明的手法。
“國之父兄請曰”以下一自然段,集中地記述了《左傳》所說“十年教訓”的具體情況和過程。如果上一段還側重于客觀記事,這一段則主要通過記言來表現。這里行文又有了變化,避免了文字的平鋪和板滯。“父兄請”已經表明國民具有了報仇復國的愿望和要求。其中,“今越國亦節矣”一句,既是對上文所述“生聚”的肯定和回映,又暗點了記事時間的推移,使記述事件的線索條理分明地延續下來。在這情況下,勾踐“教訓”的重點是加強國民的國恥觀念,激勵國民的復仇斗志,堅定國民的必勝決心,并向國民加強紀律教育。但文章記述這一史實不是采取直敘其事的方式,而是通過記言,即勾踐與“國之父兄”之間的對話來體現其教訓過程及成效的。第一次“父兄”請求伐吳時,雖然提到了國民的國恥觀念,但重點立足于“今越國亦節矣”上,因而勾踐沒有答應。但他不正面向“父兄”提出問題,只是一再自責。這話含意是很深厚的。“父兄又請曰”,一個“又”字,不是同時的“又”,而是很久以后的“又”,表示了時間的進展。這次的“請”,用“父兄”的話反映了越國內部上下的親密關系,也顯示了勾踐在國民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國民“視君猶父母”的情況下,“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讎”,復仇的決心和要求極為強烈。面對這種情勢,勾踐允許報仇復國,并因勢利導乘機對國民進行正面教育。“乃致其眾而誓之曰”以下的“誓辭”,首先從自己與吳國治軍的不同上提出有利條件:吳國“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而患其眾之不足也”。言下之意,越國的多年“教訓”,已使國民增強了國恥觀念,兵力雖少,但是很強大的、無敵的。接著,進一步加強紀律教育,樹立勝榮敗恥的觀念,強調“旅進旅退”的統一指揮和有賞有罰有原則。這樣記述,雖然不能全面反映勾踐“十年教訓”的情況和過程,但卻突出了“教訓”的中心和效果,使讀者可以預感到:報仇,滅吳,復國,已經是必然的事。
最后一個自然段寫得更為簡潔。記述者沒有記述備戰情況,只寫“國人皆勸”的參戰情緒,“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人人決心殺敵,誓死滅吳,以參戰為榮,視死如歸。接著,也沒有具體記述戰爭的過程,而是簡括地寫出由于“國人皆勸”,因而勢如破竹,長驅直入,節節勝利,直抵夫差的老窠。如前所述,勾踐由攻吳到滅吳經過三四年時間,這里用“是故”、“又”、“又”連綴起來,表現了事件的發展和時間的推移。作者對勾踐報仇復國的贊揚和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它簡潔地記述了勾踐報仇復國的結局,是全文的尾聲。有趣的是夫差在接連失敗之后向越國求和的口乞,幾乎和當年越國向吳國求和時一樣。這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在前后照應和鮮明對比中表達了深含褒貶的意圖和諷刺嘲笑的意趣。勾踐的回答,更富有洋洋自得的情趣:“昔天以越予吳,而吳不受命。今天以吳予越,越可以無聽天之命而聽君之令乎?”是對夫差諷刺、譏笑和挖苦了。勾踐從自身的經歷中接受了教訓,用委婉的語言拒絕了夫差的要求。雖然夫差再次懇求,作者沒有記述勾踐的回答,僅以“遂滅吳”三字結束了全文,從而使文章矯健峭拔,戛然而止。事實上,吳王夫差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自殺而死的,這更能引起讀者對整個勾踐復國滅吳事件的深思。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勾踐滅吳》一文,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從表現藝術看,都很有成就。它用簡潔的語言抓住事件的主流和發展線索,囊括著具有廣闊時間性和空間性的歷史事件的基本面貌,有重點、有層次地記述下來,使讀者不僅從中知事,而且由事喻理。如果沒有集中、概括、選擇和提煉的寫作素養和深入進行藝術構思的能力,這是很難完成的。具體記述時,以記言為主,兼及記事,從而向讀者展示有關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形象從而吸取歷史教訓,與同期其他的散文相比較,它有了新的發展。
上一篇:詩歌·王冕詩《勁草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樂府民歌《華山畿》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