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清代劇曲·清代雜劇·楊潮觀《寇萊公思親罷宴》原文與翻譯、賞析
【耍孩兒】 (老旦) 你眼穿但把孩兒望,怎知道臨去也莫話衷腸。只這一幅舊形相,費他無限思量。則為你小來心性無拘檢,反著我禿尾烏鴉教鳳凰。(指畫介) 你開圖像,看這儀容蕭瑟,怎禁仔細端詳!
(外哭倒眾救介) 感念亡親慈訓,畫中之意,何敢刻忘。可奈下官忘親縱欲,劉婆,怎生把我盡盡數說一番,只當我自家怨艾也。(老旦)
【五煞】 則是你受君恩,恩可酬; 受親恩,親已亡,故園攀柏真堪愴。早知道鼎鐘不逮團圓日, 反不如菽水親供田舍郎。你休回想, 今日個朱門酒肉,(指畫介) 當日個白發糟糠。
【四煞】 一霎時喜開宴,一霎時怒氣張,歡娛煩惱都勞攘。他那里亡親骨冷荒郊草,你這里貴子笙歌晝錦堂。怎不成悲愴! 親在日,受不起你萊衣半彩; 親亡后,消不盡那介酒千觴。
【三煞】他做慈親愿已酬,他撫孤兒名已揚,一重重紫泥封誥來天上。雖則你含悲捧土情難塞,早知他含笑歸泉恨已忘。人長住,畢竟是顯揚為大,更何如忠孝成雙。
(外) 言之有理,就請過遺容,供在明日齋壇之上。(收畫介) (老旦)
【二煞】 凈瓶兒佛座前,繡幡兒慈位傍,看源頭一滴楊枝上。早知他塵根凈處無磨劫,只怕你鐘磬聲中帶慘傷。空悲仰,千鐘粟盛來齋缽,一品衣披在靈床。
【一煞】 你剛為念微勞注意深,感慈親遺愛長,恩波似酒俱無量。不嫌我趨承不入時人隊,不嫌我老朽無知醉后狂。還只是含悲向。他拋我,似遺簪棄舄; 你憐我,知物在人亡。
【煞尾】 看家雞,還繞廊。看飛雛,便遠飏。問人生誰沒有娘親想,怎到頭來,偏是有祿的人兒不逮養?
《寇萊公思親罷宴》 簡名 《罷宴》,是楊潮觀 《吟風閣雜劇》 中最為感人的劇作之一。
一位貧寒的寡母歷盡艱辛,把孩子撫育成人,而當孩子身居高官、盡享榮華富貴時,她卻已不在人間。在一個注重孝思的社會里,這實在是很令人傷感的事情。“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別人都能夠好好養活父母,為什么我卻不能養老送終),這是 《詩經·小雅·蓼莪》 篇中一位孝子有如控訴般的哀嘆。《晉書·王裒傳》 說,晉人王裒每每讀到《詩經·蓼莪》 篇中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的句子時,就痛哭流涕,傷心得一塌糊涂。門人不忍,只好廢該詩而不再誦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逮,這從來就是一個動人的主題,這一主題被劇作家楊潮觀敷演在北宋萊國公寇準的身上,就產生出了 《寇萊公思親罷宴》 這樣極富藝術感染力的作品。
北宋邵伯溫《邵氏見聞錄》說,寇準富貴以后,把一個月的薪俸放在堂上,一位老婦人哭著說: “太夫人去世時,家里十分貧窮,連做入葬用的衣服被衾的布也沒有,比不上您現在啊!” 寇準聽了以后狠狠地痛哭了一場。從此生活儉樸,床上的青色帷帳,20年也不曾更換。司馬光《涑水紀聞》里又記載,寇準年少時十分頑皮,母親對他要求很嚴厲,有一次母親發了急,用秤錘投到他的腳上,流了血,從此他才知道好好讀書。寇準富貴以后,母親已經去世了,他 “捫其痕輒哭”。可見寇準是一個很重感情的孝子。而另一方面,《宋史》 對他生活奢華的作風也多有記載。《罷宴》 一劇就是在這些史料的基礎上加工改編而成的。
在劇中,時任相州節度使的寇準府中一派繁忙,正準備著為他祝壽。曾經侍奉過太夫人的老婢子劉婆貪杯嗜酒,在醉醺醺地撫今追昔,她想起當年太夫人年輕守節、孤苦伶仃的艱苦時光,對照如今張燈結彩、富貴豪華的生活,不由得感慨萬千。恰好因走路時不小心被回廊上的蠟淚滑倒,劉婆想起當年寇準夜讀用的燈油都要靠太夫人做針線活換來,便想借機對寇準講一講舊情。劉婆用哭聲引起了寇準的注意,然后向寇準夫婦追述了太夫人當年的種種苦楚,并拿出太夫人臨終前托付給她的畫像給寇準夫婦看。【耍孩兒】 一支曲子,便是劉婆向寇準夫婦指點畫像時的一段唱。畫像中,寇準母子二人相伴孤燈下,母親形容憔悴,令人不忍卒睹。寇母臨死時,寇準也不曾守在身邊。“你眼穿但把孩兒望” 二句,為劉婆對寇母所發的感慨。此后數句,是講給寇準聽的。寇準的母親是了解自己的兒子的,她留下這幅畫像,有著良苦的用心。“只這一幅舊形相,費他 (她) 無限思量” 便是說這件事。寇準見到母親畫像,不由得悲極而泣,竟哭倒了。他對自己的忘親縱欲,充滿了悔恨之情,“怎生” 是一定要設法的意思,寇準讓劉婆無論如何要把他數落一番,以促進自己反悔改正過錯。
【五煞】 一支曲子,劉婆向寇準說明了親恩難酬的事實。皇恩尚且可以報答,而親恩卻永難回報了。“故園攀柏” 用《晉書·王裒傳》 中王裒攀柏祭父的典故。王裒的父親為晉文帝所殺,他痛不欲生,日夜在父親的墓前跪拜,攀著墓前的柏樹悲號。他的眼淚滴到柏樹上,柏樹都枯死了。即使是攀柏而哭又有何益呢?早知道追求富貴功名便會失去供養親人的機會,倒不如過著貧寒的生活,做一個能日日供養親人的農家漢子。【四煞】 一支曲子中,劉婆進一步抒發了對太夫人早逝的遺憾。“怒氣張”指前面寇準因院子揮霍用于征選祝壽物品、歌妓的銀子而大光其火的事。劉婆將太夫人死后 “骨冷荒郊草” 的景象與寇府中 “笙歌晝錦堂” 的情景作了對比,再次激發寇準的孝思。“萊衣” 用春秋時老萊子著彩衣娛親的典故,“親在日” 以后的唱詞是說: 太夫人在世時,未曾享受到寇準的孝敬,去世后,更無法消受祝壽的美酒了。
【三煞】 曲子中,劉婆又反過來安慰寇準。慈母雖亡,她的愿望卻已經得到滿足,她含辛茹苦撫育孤兒的事,已經名揚天下,天子的封誥也一重重的來到了。雖然你捧土筑墳悲痛難抑,但她早已經含笑于九泉之下,并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人總是要去世的,畢竟還是要以顯揚家世為重,更何況你現在位高不忘親,已經算是忠孝兩全了。
至此,寇夫人提議壽辰停筵罷宴,廣延僧眾,設酒備齋祭太夫人亡靈。【二煞】一支曲子,為劉婆想像明日祭禮上換水添香的情景時的一段唱。“凈瓶”、“楊枝”都是靈位上擺設的用以消災顯靈的物品。“他塵根凈處無磨劫” 指太夫人已絕塵緣,無牽無掛; “你鐘磬聲中帶慘傷” 指寇準難以抑制悲痛之情。“千鐘粟” 指天子所賞賜的俸祿。慈母已亡,雖有千鐘粟、一品衣,也只能當成祭奠時的擺設了。
明日齋戒,府中斷酒除葷,寇準夫婦因念及劉婆的養育之功,并有感于慈親不在,準其飲酒。【一煞】 一支曲子,為劉婆抒發對寇準夫婦感激之情的一段唱。“恩波似酒俱無量”,對于一個貪杯的老婆子來說,把主人對自己的恩情比作不加限量的美酒,恐怕是再恰當不過了。自己年老不入時,又老又貪杯,卻承蒙主人如此厚愛,真是感激不盡。“他拋我,似遺簪棄舄,你憐我,知物在人亡”,寇準 “愛母及婢”,劉婆是十分僥幸的。
【煞尾】 一支曲子中,劉婆看到繞廊的家雞與即將長大的雞雛,不由得深有感觸。她想到每個人生下來都要被娘親牽掛于心,而到頭來,越是求得功名利祿的人,卻越是來不及供養母親,報答親娘的養育之恩。“偏是有祿的人兒不逮養” 一句,蘊蓄著樸素而又深刻的哲理,真是一句動人心魄的話。想想生活中不知有多少這樣的人——他們雖然總是信誓旦旦地說將來要孝敬母親,卻又總是在母親的有生之年離開她,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而當功名利祿紛至沓來的時候,母親卻已經不能夠受用他所掙來的這些東西了。母親用無盡的辛勞從兒女們那里換來的,也許永遠都只是心靈上的一點點安慰。那些有出息的兒女所盡的孝心,竟然比不上那些平平常常、始終守在母親身邊的孩子。盡忠與盡孝、追求功業與履行孝道,這無法兩全的選擇題,也許永遠都要困擾著渴望建功立業的人們。這部短劇的動人之處,或許就在于它引出了這樣一個難以解答的命題。難怪當巡撫浙江的阮大中丞 (阮元) 在觀賞此劇時也痛哭不已,為之罷了宴 (焦循《劇說》)。正因為此劇具有 “觸之生悲” 的藝術效果,它才長期被搬演于舞臺而不衰。
此劇在歌頌孝思的基調上,宣揚節儉的思想,提倡為官者應有儉樸的美德,這是有著積極的勸諭意義的; 而同時,劇作借一個老婢子之口,針砭了那些出身貧賤的封建貴族在發跡之后數典忘祖、大肆鋪張、驕奢淫逸的作風。亦勸亦諷,是楊潮觀的雜劇所共有的思想特點。
上一篇:《姽婳封·花陣》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小忽雷·秋宮撥怨》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