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七古①·送縱宇一郎東行②》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一九一八年四月
云開衡岳積陰止③,天馬鳳凰春樹里④。
年少崢嶸屈賈才⑤,山川奇氣曾鐘此⑥。
君行吾為發浩歌⑦,鯤鵬擊浪從茲始⑧。
洞庭湘水漲連天⑨,艨艟巨艦直東指。
無端散出一天愁,幸被東風吹萬里。
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稊米。
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從君理。
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馀子。
平浪宮前友誼多,崇明對馬衣帶水。
東瀛濯劍有書還,我返自崖君去矣。
這首詩最早非正式地發表在《黨史研究資料》一九七九年第十期,是由羅章龍在《回憶新民學會(由湖南到北京)》一文中提供的。
【注釋】①七古,七言古體詩的簡稱。一般每句七個字,句數不限,偶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可以換韻,不講究平仄。 ②縱宇一郎,羅章龍早年的化名。羅章龍(1896—1995),湖南瀏陽人。1918年參與發起組織新民學會,1920年10月在北京大學文科讀書時參加李大釗等創建的北京共產主義小組,為主要成員之一。在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927年4月至5月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在中國共產黨第三屆中央委員會會議上,當選為五人中央局成員。在1925年1月黨的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1928年6月至7月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1931年1月,因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前后進行分裂活動,被開除黨籍。后歷任河南大學、西北聯合大學、湖南大學等校教授。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東行,指東赴日本。 ③云開衡岳,元代劉因《登鎮州陽和門》詩曰:“北望云開岳。”清黃道讓《重登岳麓》詩曰:“西南云氣開衡岳。”衡岳,即南岳衡山,在湖南中部。這里指其余脈長沙的岳麓山。積陰,累積多日的陰雨。這句是說,連日來的陰雨已停,烏云散開,岳麓山的群峰露出了面容。羅章龍《椿園載記》注此句云:“我東行前,連日陰雨,輪船起碇時,積陰轉晴。” ④天馬鳳凰,岳麓山群峰中,有大、小天馬山,附近又有鳳凰山。見《乾隆長沙府志》卷五《山川》。里,繁體作“裏”,與下文“幸被東風吹萬里”的“里”不是同一個字,因此兩處并非重復用韻。 ⑤年少,年輕。《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列傳》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通諸子百家之書。”“是時賈生年二十余,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崢嶸,這里形容才能杰出。唐杜荀鶴《送李鐔游新安》詩曰:“邯鄲李鐔才崢嶸。”屈賈,屈原、賈誼。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名平,字原,戰國時楚國人。初事楚懷王,為左徒、三閭大夫。學識淵博,才華出眾。在政治上,他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聯合齊國,抗擊強秦。因遭反動貴族的讒毀而去職。楚頃襄王統治時期,又被放逐,長期流浪于沅水、湘水流域。楚國的都城郢(今湖北荊州市荊州區西北)被秦軍攻破后,他憂憤于無力挽救國家的危亡、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乃投汨羅江自盡。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代表作有《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時洛陽(今屬河南)人。十八歲時,因能誦詩書、善文章而為郡人所稱譽,號為“洛陽才子”。漢文帝時,召為博士。其初頗得文帝信任,一年之中超遷為太中大夫;后來遭到大臣的排擠,被貶為長沙王太傅。他曾多次上書批評時政,是歷史上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有《賈誼集》。二人的主要事跡,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按屈原并不以“年少”著稱,這里是因為賈誼的緣故而混言之。毛澤東與羅章龍定交之初,羅有五律詩一首酬贈,末四句云:“文喜長沙傅,騷懷楚屈平。風流期共賞,同證此時情。”本句亦綰合此事。 ⑥奇氣,靈異之氣。鐘此,聚集于此。此,指以長沙為中心的湘江流域。以上二句是說,此地地靈人杰,歷史上有過像屈原、賈誼那樣的年輕的英才。言外之意是,今天我們新民學會的同仁,也應不辜負湘楚山川的奇秀,努力成為卓犖超群的人物。 ⑦君行,您出發登程。指羅章龍的遠行。吾為,吾,我;為,后面省略了賓語“此”或“君”。浩歌,高歌、大歌。指這首長詩。 ⑧鯤鵬擊浪,這里喻指羅章龍東渡日本,大展宏圖。從茲始,從此開始。茲,此。 ⑨洞庭,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北部、長江南岸。南、西兩面匯納湘、資、沅、澧四水,北面于岳陽城陵磯與長江相通。湘水,即湘江,源出廣西靈川東,海洋山西麓,流貫湖南東部,經長沙北去,于湖南湘陰蘆林潭匯入洞庭湖。全長817公里,是湖南境內最大的河流。 ⑩艨艟巨艦,宋代朱熹《觀書有感》詩二首其二曰:“蒙沖(同‘艨艟’)巨艦一毛輕。”本指大型戰船,這里借指輪船。直東指,朝著正東方向前進。以上二句寫羅章龍此行系乘輪船循湘江北上,由洞庭湖入長江,沿江東下至上海(然后再從上海換乘海輪赴日本)。 無端,不知怎的。散出,散發出。一天愁,滿天愁,形容愁很大。 幸,幸虧。吹萬里,猶言“吹得無影無蹤”。以上二句指羅章龍本來對東渡日本的困難有種種顧慮,但在同志們的關懷和鼓勵下,他的顧慮都消釋了。“東風”即切當時的春令,又喻指同志們對羅章龍的關懷、幫助。 足,值得。縈懷,牽掛于心。 稊米,稊,草名,形狀似稗,所結之籽如小米。《莊子·秋水》曰:“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太倉乎?”以上二句是說,男子漢大丈夫要胸懷大志,心中無所掛念,將廣袤的宇宙看成像稊米一樣微小。 滄海橫流,晉代范寧《春秋穀梁傳集解序》曰:“孔子睹滄海之橫流,乃喟然而嘆曰……”唐楊士勛疏曰:“滄海橫流,喻害萬物之大。”這里指巨大的社會政治變亂。安足慮,哪值得顧慮。 紛紜,形容雜亂。從,任。理,整理。 管卻,管住、管得。卻,動詞后面常用的語助詞,表示動作的完成狀態。這兩句是說,要注意自己的身心修養,保持內心世界的清新美好。按《禮記·大學》篇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兩句有取于此。又宋黃庭堅《答友求學書》曰:“古人之學問高明,胸中如日月。”自“丈夫何事足縈懷”句至此,都是勉勵友人的話,同時也是自道胸襟。 名世,著名于世。于今,如今。按《孟子·公孫丑下》曰:“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本句用此。 諸公碌碌,《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記載,戰國時,秦國軍隊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公子平原君赴楚國求救,欲選門下二十名文武雙全的食客同行。毛遂素無名聲,卻自薦隨行,其他十九人都用譏笑的眼光看他。到了楚國,楚王不肯發兵救趙,毛遂乃用劍脅迫楚王,并曉以利害,終于使楚王與趙結盟。歃血定盟之時,毛遂招其他十九人道:“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碌碌,同“碌碌”,形容平庸無能。又《后漢書》卷八〇《文苑傳》記載,禰衡年少有才辯,而尚氣剛傲,常稱曰:“大兒孔文舉(孔融),小兒楊德祖(楊修)。馀子碌碌,莫足數也。”馀子,其他人。以上二句是對羅章龍的期望,也是對自己暨新民學會諸同志的期許。意思是說,今日政界有權有勢的袞袞諸公都是庸人,不足道;唯有我輩當努力奮斗,干一番事業,成為本時代有大作為、大影響的人物。 平浪宮,長沙的一處道教宮觀。《同治長沙縣志》卷三一《寺觀》載:“平浪宮,在鹽倉街口。”這句記新民學會同仁在平浪宮聚餐為羅章龍餞行之事。 崇明,島名。在上海北、長江入海口。對馬,日本島名。屬長崎縣。衣帶水,言寬闊的水面也不過像衣帶一樣狹窄。《南史》卷一〇《陳本紀》下記載,隋文帝將發兵渡長江伐陳,曰:“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唐唐彥謙《漢代》詩曰:“不因衣帶水,誰覺路迢迢?”這句是說,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自崇明渡海至日本對馬,路途并不遙遠。 東瀛,本指東海;因為日本在中國的東面,又隔海,故亦稱日本為“東瀛”。清代俞樾選編日本詩作,即題名《東瀛詩記》。濯劍,洗劍。代指到達目的地后洗刷征途上所沾惹的塵土。古代士子遠游,隨身攜書帶劍。這里是用故事,不是實寫。有書還,有書信寄回。 我返自崖,《莊子·山木》篇載市南宜僚對魯侯語曰:“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見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同‘返’),君自此遠矣!”崖,涯、岸。以上二句是送別時的叮嚀口吻,意思是說我們這些送行的人與您就此分手,您一到日本,可要立即來信啊!
【賞析】
本篇作于1918年,是毛澤東同志青年時期的作品,也是他留傳詩詞中較早的一篇。在此前的二三年內,他結識了在長沙地區志同道合的朋友,后又組織新民學會從事革命活動。細讀這首詩,從中可以窺見毛澤東青年時期的學習和工作、情懷和志向,同時加深我們對當時歷史背景和時代風云的認識。
這時期,日本軍國主義利用歐戰爆發、西方列強不暇東顧的時機,向中國政府提出陰謀滅亡我國的“二十一條”,激起全國人民的反日愛國運動。國內各派軍閥,在英、美、日等帝國主義勢力操縱下,形成地方割據勢力,不斷發起內戰,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在這國際風云變幻、內憂外患之際,新的時代轉機也在萌發。十月革命的勝利,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在帝國主義頑固堡壘沙俄的土地上,樹起了一面嶄新的旗幟。中國國內少數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秘密組織隨之產生,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思想上、組織上作了準備。新民學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的革命團體。
這時期,毛澤東在《湘江評論》發表了《民眾的大聯合》一文,主張聯合廣大人民群眾,組成浩浩蕩蕩的大軍,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李大釗此前在《新青年》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二文,熱情贊揚十月革命的勝利。
現在我們可以賞析原詩了。原詩內容可分三層來看。首十句為一層,點明他們送行的時間——東風浩蕩、樹木蔥蘢的春天;活動的地點——衡岳云開、洞庭水漲的長沙,同時抒發了他們的豪情和壯志。不僅行人的擊浪遠行、送行者的浩歌餞別以及他們的年少崢嶸、風華正茂得以充分表現,即便周圍景物也給染上生機勃勃的氣氛,顯示出一往無前的氣概。這是毛澤東詩詞的一貫特點。雖然還沒有達到后來《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等詞調,《長征》、《答友人》等律詩那樣的凝練、鮮明,但其精神上是一致的。自“丈夫何事足縈懷”以下八句為一層,縱論世界形勢、身心鍛煉,以及對革命事業的信心,抒發這些革命青年的豪情和壯志,是全詩的主要內容。這里有兩點得先說清楚。一是毛澤東在此前一年的暑假里,已與少數好友徒步到長沙、寧鄉、安化、益陽、沅江五縣進行農村調查,又在湖南一師創辦工人夜校,為知識分子的深入工農群眾開了先路,這才不至于把“管卻自家身與心”看做一般知識分子的個人修養。二是詩里引用的《莊子》、《孟子》的話,都不能按照傳統的原意來理解。毛澤東在閱讀這些古代名著時是批判地加以吸收,在創作中是靈活地加以運用的,決不是照搬它們的原意。《莊子》太倉稊米的比喻,是說一切事物的大小、貴賤都是相對的,只能聽其自然,無須加以辨析,這跟詩里表達的敢于擔當天下大事的思想境界決不是一回事。后來他在《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詞中所寫的“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更鮮明地表達了這一點。《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是從天生圣人創造一代王朝的歷史觀出發的。他說的王者是指商湯、周武等開國帝王;名世者是指伊尹、周公等輔佐帝王的人物,這跟當時新民學會以聯合民眾改造中國和世界的宗旨也截然不同。后來毛澤東在《愚公移山》里表示要挖山不止的決心時就表達得更清楚:“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這是批判繼承、推陳出新,叫傳統文化為現實革命服務的創作方法,在毛澤東的詩文里屢見不鮮。不理解這一點,就容易把他在革命實踐中的雄才大略、在詩詞創作中的豪情壯志,都看成是帝王思想的表現。最后四句表現他們的革命友誼將不會為崇明、對馬之間的海水所隔斷,是第三層意思。這里也化用了《莊子》的兩句話,但加上了“東瀛濯劍有書還”的革命友誼,就淡化了原著里幻想棄國遠游的消極情緒。
這首詩有三點值得我們注意。首先是它對今天青年讀者的鼓舞作用。青年人代表社會的新生力量,雖然比較稚嫩,卻富有生氣。由于它符合歷史的潮流、人民的希望,終將成熟起來、堅強起來并戰勝暫時還比較強大的腐朽勢力。有了這種認識,在革命實踐中不斷加以鍛煉,才會樹立“要將宇宙看稊米”的壯志和“胸中日月常新美”的奇懷。其次,不論革命事業或科學學習,都要從遠處著眼,近處著手。遠處著眼才有遠大的目標、明確的方向;近處著手才能從實際出發,從本身做起。當時新民學會的活動集中在長沙,他們的重要主張是在革命實踐中鍛煉身心。詩里把長沙的歷史、環境寫得如此生氣勃勃,把當時革命青年的身心、友誼寫得如此光彩照人,就體現了這種精神。最后談談這首詩的體裁和藝術成就。這首詩是用七言古風的體裁寫的,簡稱七古。七古有轉韻的,也有一韻到底的。一韻到底的七古詩以氣勢奔放見長,才氣橫溢的青年詩人每喜用之。毛澤東青年時期寫過一首詩,他后來還記得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從句律推斷,全詩也是七古體。一韻到底的七古詩體長韻多,不容易寫得通體渾融,前人每以“如長江大河挾泥沙俱下”來形容它。毛澤東當時還是青年學生,詩詞功力未深,這首詩在藝術上也長短互見。長處是氣勢奔放,一氣呵成,短處是語意不免復出(如“丈夫何事足縈懷”以下六句),辭意間有未暢。我們如拿毛澤東后來的詩詞在藝術上加以比較,就顯見高下了。
文章作者:王季思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