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熙
竹如長爪郎君立,石似平頭奴子隨。
可有錦囊佳句否?身天外正尋詩。
從這首題畫詩看,所畫當為竹石圖。戴熙畫就此圖后,自己題詩加以生發。
竹和石,二者都是唐宋以來繪畫領域里的熱門題材,歷來畫家還特別喜愛竹石相配成畫,讓所謂“竹君子”、 “石丈人”互映成趣,相得益彰。以畫竹著稱于史的清代畫家鄭燮,就特別喜愛通過題畫詩來生發竹石相配的哲理意趣。 《鄭板橋集·題畫》中,這方面的題畫詩特多:
竹君子,石大人。千歲友,四時春。
竹枝石塊兩相宜,群卉群芳盡棄之。春夏秋時全不變,雪中風味更清奇。
石依于竹,竹依于石。弱草靡花,夾雜不得。
畫根竹枝插塊石,石比竹枝高一尺。雖然一尺讓他高,來年看我掀天力。
七十老人寫竹石,石更崚嶒竹更直。乃知此老筆非凡,挺挺千尋之壁立。
江上家家種竹多,傍添石塊更阿那。且應一景相看待,恍似湘山立楚娥。
偶學云林石法,遂摹與可新篁。一片青蔥氣色,居然雨過斜陽。……
這類題畫詩,在鄭燮筆下真是層出不窮,美不勝收,而且同樣是題竹石,其主題卻很少重復:或千歲為友,四時皆春;或空山結盟,介如貞朗;或石骨峻嶒,勁節直立;或迎霜傲雪,清奇足仰;或競爭進取,來年掀天;或虛心謙退,家風禮讓;或聯想起“相伴幽人坐小齋”,或寄托于“恍似湘山立楚娥”;或交代筆法淵源;或描摹畫上實景……這類題畫詩,已堪稱集竹文化、石文化之大成。在中國繪畫史上,一代代有如許關于竹石的題畫詩在,后人要別辟蹊徑,另出新意,確實是頗為困難的。
戴熙不愧為題畫詩的名家高手。他完全不蹈故常,而善于以畫面景物作為形象思維的出發點,做到“興發于此而義歸于彼”……
畫竹,不外竿枝節葉。其要求,竿枝宜細瘦修長,行筆勁直,挺然而起;畫葉,則下筆宜迅利,實按虛起,筆鋒忌鈍厚而尚铦利。戴熙由畫上一竿瘦竹、數根細枝特別是出鋒铦利的竹葉,聯想起唐代的瘦詩人李賀的形象來。李賀(790—816),字長吉。早歲即工詩,善于熔鑄辭采,馳騁想象,以浪漫主義精神創造新奇瑰麗的詩境。對于他的外貌和創作生涯,唐李商隱《李長吉小傳》有如下描敘:
長吉細瘦通眉,長指爪,能苦吟疾書。……恒從小奚奴,騎距驢,背一古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見所書多,輒曰: “是兒要當嘔出心始已耳! ”
從這記載來看,李賀又是書法家。所謂“疾書”,當是行、草一類。 《金壺記》還說他“手筆精捷”。再從他的身材細瘦來看,則與竹不無共同之處;而铦利的竹葉,攢三聚五,或如“個”字,或如“介”字,從中心端點放射而出,也有似于李賀的“長指爪”。戴熙論畫詩劈頭第一句“竹如長爪郎君立”,就把細瘦挺立之竹予以人格化了,使人通過比喻想起了長爪郎君李賀的特異風神。
作為苦吟詩人,李賀十分重視詩外工夫,他經常騎驢遠出,到生活中尋詩覓句,而且每次出外,背后常隨從著“小奚奴”。奚,古代奴隸的一種。李賀的小奚奴,當是書僮傭仆一類。戴熙承接上句,又從自己畫上的石頭聯想起小奚奴的形象來:在“長爪郎君”身旁, “石似平頭奴子隨”。平頭,古代頭巾名。平頭奴子,言戴平頭巾的僮仆。梁武帝《河中之水歌》: “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提履箱。”由“平頭”的一詞推測,戴熙畫上之石,決非崚噌危立,而大概如鄭燮《題畫》所說的“學云林石法”,用的是元代畫家倪云林以側鋒所作的折帶皴,具有平折低矮的特征。戴熙以“平頭”一詞將“石”和“奴”聯在一起,構想也可謂妙絕。
第一、二兩句是對偶句,一竹一石,一長一平,一主一奴,一立一隨,二者對比鮮明,相映成趣。再就整個畫面看,一高一矮,一瘦一寬,豎向與橫向相生相破,也形成了有意味的美妙構圖。
然而戴熙并不滿足于此,他進而寫道: “可有錦囊佳句否?”李賀每次騎驢外出,總背著古錦囊,景物之所孕育,靈感之所觸發,常吟成佳句并寫下來投入囊中,晚上回家,將佳句倒將出來,進一步鑄成詩篇。戴熙對著自己作品中的長爪郎君這一問,把詩作和畫面都問活了,倍添了創作和鑒賞的審美情趣。如果說,這首題畫詩體現了啟承轉合的話,那么第一、二句是“啟”和“承”,而這第三句則是“轉”,它使詩意變化,陡起波瀾。
接著,以結句作答: “㧐身天外正尋詩。”㧐,通“聳”,挺立。杜甫《畫鷹》詩: “㧐身思狡兔。” “㧐身”二字,正好呼應首句“立”字,可謂首尾圓合;而且又符合竹那種勁拔聳挺、干云插天的形象特征。然而結句之妙,更在于點染出李賀那種苦吟覓句的神態,并揭示出李賀特別喜歡寫天上仙境的藝術個性。李賀構思的特點是,神游八極,想落天外。他在《夢天》、 《天上謠》等一系列詩篇中,寫了銀河、月宮、蓬萊、云樓、羲和、嫦娥、吳剛、玉兔、王母、仙女、天帝、彭祖……真是形象奇異,色彩繽紛,可說是“筆補造化天無功”了。而這,正是長爪郎君㧐身天外,嘔心瀝血地尋詩覓句的積極成果,也是戴熙詩畫所茹含的一種言外之意,象外之象。
詩文切忌隨人后。戴熙在詩中把畫面上的竹石和歷史上的李賀契合為一,可謂胡越肝膽,天衣無縫。這種寫法,在中國題畫詩史上是空前絕后的,堪稱奇絕、妙絕!
上一篇:《題畫》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畫》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