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古詩
上山采蘼蕪, 下山逢故夫。
長跪問故夫: “新人復何如?”
“新人雖言好, 未若故人姝。
顏色類相似, 手爪不相如。”
“新人從門入, 故人從閤去。”
“新人工織縑, 故人工織素。
織縑日一匹, 織素五丈余,
將縑來比素, 新人不如故。”
〔蘼蕪〕即江離,香草名。〔故人〕指棄婦。〔姝(shu)〕美好。〔顏色〕容貌。〔手爪〕指紡織等婦女的手藝。〔縑(jian)〕黃色絹,價較賤。〔素〕白絹,價較貴。〔一匹〕長四丈,寬二尺二。
棄婦,是階級社會的產物。在漫長的舊社會,廣大婦女地位低下,無辜被棄可以說是普遍的社會現象。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氓》、《谷風》、《中谷有蓷》等篇,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棄婦的社會問題。這首《上山采蘼蕪》古詩,是眾多棄婦詩中風格特殊的一首,它無論在表現手法還是在立意上,都有自己的特色。
首先說這首詩的敘述角度。一般的棄婦詩,都是從棄婦念故夫這一角度展開敘寫的。這樣寫可以展示棄婦的內心世界,充分表現棄婦的痛苦心情。《上山采蘼蕪》一反常規,它著重寫故夫思念棄婦。我們從故夫回答的語言中,不難看出他對棄婦的懷念之情。棄婦的一切優秀品德,均是從故夫的眼中反映出來的。從故夫的口中發出的對棄婦的贊美,那么,很明顯棄婦的被棄并不是故夫負心,而是另有他們不可抗拒的力量拆散了他們。
其次,這首詩運用對話體,新穎而別致。對話體的好處在于給人真實感,把讀者帶入情境,而且使詩具有敘事性和戲劇性效果。這首詩共十六句,除開頭三句外均為對話,基本上是一問一答。從對話中我們可以感受故夫的依依思戀,也可感受到棄婦的委屈衷腸。這是一般客觀敘述所達不到的。
三是這首詩以興法開頭,較好地起到了烘托主人公的作用。詩一開即寫女主人公上山從事采集香草蘼蕪的勞動。一方面以香草的芳潔以喻女主人公品格的芳潔,另一方面以此特定環境作為與故夫見面之所,亦在證明女主人公的勤勞美德。從另一側面對比出女主人公被棄的無辜。
此外,這首詩還采用了對比手法,以新人和故人(女主人公)作了一番全面比較:相貌、手藝,從對比中證明故人的優于新人。對比手法的運用對于表現主題,刻劃人物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七哀詩·魏·曹植》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鳳凰臺上憶吹簫 殘燈·清·賀雙卿》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