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蔣士銓·象聲》原文賞析
帷五尺廣七尺長,其高六尺角四方。植竿為柱布作墻,周遭著地無隙窗。一人外立一中藏,藏者屏息立者神揚揚。呼客圍坐錢入囊,各各側耳頭低昂。帷中隱隱發虛籟,正如萍末風起才悠揚。須臾音響遞變滅,人物鳥獸之聲一一來相將。兒女喁喁昵衾枕,主客刺刺喧壺觴。鄉鄰詬置雜雞狗,市肆嘲謔兼馳驤。方言竟作各問答,眾口嘈聒無礙妨。語入妙時卻停止,事當急處偏回翔。眾心未厭錢亂擲,殘局請終勢更張。雷轟炮擊陸渾火,萬人驚喊舉國皆奔狂。此時聽者股栗欲伏地,不知帷中一人搖唇鼓掌吐吞擊拍閑耶忙?可憐繞帷之客用耳不用目,途說道聽亡何鄉。顛風忽縮土囊口,寂然六幕垂蒼蒼。反舌無聲笑耳食,巧言惑眾真如簧。
這首詩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作者任翰林院編修時所作《京師樂府詞十六首》之一,描敘民間象聲藝術。
象聲,即口技,因常隔壁表演,也稱隔壁戲,是傳統雜技節目之一。清李聲振《百戲竹枝詞·春宮·序》云: “俗名象聲,以青綾圍,隱聲其中,以口作多人的嘈雜,或像百物聲,無不逼真,亦一絕也。”這首《象聲》詩,即繪聲繪色地再現了清代口技表演藝術的風姿。
象聲的表演道具和場所極為簡易。五尺寬、七尺長的帷布,圍成一個高六尺的長方形。插竹為柱,圍布作墻,四周的布墻一直垂到地面。布墻上沒有窗戶,也沒有縫隙。整個布置簡單,卻頗有幾分神秘氣氛。
象聲的表演方式相當奇特。一人站在布墻外,神情自若,意態揚揚;另一人隱藏在布墻內,寂不作聲,呼吸仿佛也暫停。布墻外的人收齊了戲錢,招呼聽眾們圍坐在長方形的布墻周圍。聽眾們探頭側耳,全神貫注,靜候表演開始。
象聲表演,純以聲音描繪形象,作者以傳神的妙筆,將精彩紛呈的表演藝術歷歷展現在眼前。表演開始,只聽到布帷中隱隱發出微微風聲,仿佛產生于青萍之末。不一會兒,風聲停歇,隨之而起的人聲、鳥聲、獸聲,有時像衾枕間竊竊私語,兒女情長;有時像酒席上賓主舉杯勸酒,人聲喧嚷;有時像鄉鄰間吵鬧罵街,雞狗不寧;有時像市井上百馬奔馳,喧鬧繁雜,市人嬉笑嘲噓,操各種方言,你問我答,人聲嘈雜,但話語仍清晰可辨。正當妙語四起時,口技聲戛然而止;說到緊要關頭時,突然回旋繞圈,使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原來,這是演員在故意賣弄關子。聽眾嘩然,紛紛擲錢,要求再演。演員改弦更張,一時雷鳴聲、炮擊聲,轟隆隆,呼喇喇,震耳欲聾,仿佛是陸渾(故城在今河南嵩縣東北)大火,萬人驚喊,全城人狂奔亂跑。原來,這是帷中演員搖唇吐吞,擊節鼓掌,不亦樂乎地表演著口技!聲響到達高潮時,突然寂滅,只剩下布帷低垂。聽眾也如噩夢初醒,從驚異中恢復過來。
如果說,精湛的象聲藝術,經過這摹聲摹色的直接描繪,已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示,給人身歷其境的真實感,通過聽眾如醉如癡,如驚如恐的神態舉止的間接描敘,更令人信服地展現出它非凡的藝術魅力。正當聽眾全神貫注地沉浸在象聲創造的藝術境界之中時,表演突然中止,他們豈肯罷休?于是將手中的銅錢雨珠般地飛擲場中。這種狂勢的場面,反映聽眾對象聲表演的激賞,是象聲藝術的成功所在。而當演員摹仿陸渾失火的情勢時,聽眾雙腿亂顫,驚惶伏地的狼狽相,又是象聲藝術形象逼真、效果強烈的體現。
作者對象聲藝術的贊賞別出心裁而又意味深長。他沒有徑直地獻上幾句熾熱的贊美詞,只是淡淡地表白這些確是親身經歷而并非出于傳聞。傳聞是靠不住的。古代曾對《禮記·月令》所云:“仲夏之月,反舌無聲”中的“反舌”產生歧解。鄭玄注云:“反舌,百舌鳥。”而《太平御覽》卷九二三引《風土記》云:“䴢信難曰:案《緯書》,反舌,蝦蟆也。……則鄭君得過乎。喬鳳答曰:蝦蟆五月中始得水,當聒人耳,何云無聲?是知蝦蟆非反舌鳥。”明明仲夏(農歷五月)時分,百舌鳥不再鳴叫,卻聽信傳聞,認為是正當聒噪人耳的蝦蟆停止亂叫。這種人輕信傳聞,十分可笑。但親見親聞象聲演員憑借美妙如笙中之簧的巧偽聲音,能迷惑這么多人的事實,就不能不對象聲的藝術效果和藝術魅力深信不疑。在這平平的表達中,人們不難體會到深藏其間的極度贊賞之情。
但作者的筆致并不肯就事論事地停留在象聲藝術本身,他似乎還有一種深廣的意蘊要宣泄。他可憐那些只用耳朵聽不用眼睛看的人們,可憐那些只相信來自世上并不存在的“亡何鄉”的道聽途說,因而被巧言所迷惑的人們。誰又能說,這僅僅是針對那些癡迷的聽眾,而沒有包含某種對于盲目輕信傳聞的批評和對于巧言惑眾的憤慨,因而具有更深更廣的社會意義呢?
王昶《蒲褐山房詩話》謂蔣士銓詩“諸體皆工,然古詩勝于近體,七言勝于五言,蒼蒼莽莽,不主故常”。這首七古筆力堅勁,句式多變。全詩以七言為主,雜以九言(如“萬人驚喊舉國皆奔狂”)、十一言(如“可憐繞帷之客用耳不用目”),最多的竟達十七言(“不知帷中一人搖唇鼓掌吐吞擊拍閑耶忙”),極盡參差錯綜之致。節奏的急迫徐緩,語調的激昂舒展,與象聲演出的氣氛轉換和聽眾的情緒變化相契合。尚溶云:“苕生(蔣士銓字)詩有不可及者八:才大而奇,情深而正,學博而醇,識高而老,氣豪而真,力銳而厚,格變而隱,詞切而堅。”以此詩觀之,信然。
上一篇:古詩《梁啟超·讀陸放翁集》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馬祖常·踏水車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