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①,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②,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有言③,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④?
【注釋】 ①造:來到,去。②環堵: 四周墻壁。褐: 粗麻布。簞 (dan): 盛飯的竹籃。典出 《論語·雍也》: “子曰: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 (顏回) 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③黔婁: 春秋時魯國的高士,不求仕進,獨善其身。屢次拒絕諸侯的聘請和賞賜。④無懷氏、葛天氏: 都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這兩句是說五柳先生好似生活在古樸淳厚的上古社會的人。
【譯文】 有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樣的人,也不了解他的姓名。他的住房旁邊栽有五棵柳樹,因此便以 “五柳” 作為自己的別號。他閑散恬靜、沉默寡言,不羨慕榮華和利祿。他很愛讀書,但并不死啃書本、拘泥字句,每當有了心得體會,就高興得忘了吃飯。他喜好飲酒,但家境貧窮,不能經常得到滿足。親戚朋友了解他這種情況,有時就準備了酒邀請他。他每次到親友那里喝酒,總要喝個干凈無余,希望喝個大醉才盡興。醉了就告辭而去,從不顧惜親友的誠心挽留。他的住房四壁空空,不能擋風遮陽; 他的衣衫粗短,破破爛爛; 雖然經常缺吃少喝,他卻安然自在。他常常撰文賦詩自娛自樂,很能表述自己的志向。他忘卻了世間的得失寵辱,愿意就這樣用超脫的態度活到生命的終結。
贊語說: 黔婁有過這樣的說法: “不為生活貧窮、地位卑賤而憂愁,不為苦心追求富貴而匆忙奔走。”他的話說的就是五柳先生這一類人吧! 酒喝得高興時就吟首詩,用這種方式來滿足個人的志趣,五柳先生是生活在古樸的無懷氏時代的百姓呢? 還是生活在淳厚的葛天氏時代的百姓呢?
【鑒賞】 自古以來,隱士而成名士者不乏其人,真隱士是貧士,不能安貧樂道者是堅持不了的。文中的五柳先生是個來路不明、姓氏不傳、近乎赤貧的真隱士。作者儼然以史官立場、春秋筆法,坦然自信地為之立傳,其用意在于蔑視門閥士族所依重的郡望、閥閭、士姓。索性不要名姓的做法是故意同重門閥的世俗社會唱反調。作者借五柳先生以寫自己,行文簡潔明快、極富幽默感,僅用二百來字就勾畫出一位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率性任真、忘懷得失的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形象。這是一篇奇特的史傳體自傳性散文。
上一篇:《古文觀止·史記·五帝本紀贊》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魏晉南北朝文·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