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王粲
西京亂無象, 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 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 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 白骨蔽平原。
路有饑婦人, 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 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 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 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 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 喟然傷心肝。
〔西京〕指長安。〔遘〕同構,造作。〔荊蠻〕荊州,因在南方,周人稱為蠻族。〔追攀〕攀車依戀,表示惜別之意。〔顧〕回頭。〔霸陵〕漢文帝的墳墓,在長安東。〔《下泉》〕《詩經·曹風》中的篇名,據《毛詩序》說這首詩是表達思賢君治國的。
《七哀詩》是漢末文人常用的詩題,他們多以此題寫漢末史實,尤以王粲《七哀詩》為典型。王粲《七哀詩》共有三首,作于漢末獻帝時,此是其中第一首,大約作于他十七歲時。當時,董卓部將李催、郭汜等人在長安作亂,詩人被迫離開故鄉到荊州避難。詩中描繪了詩人看到的亂離景象及自己悲痛的心情,可算漢末實錄。
全詩共二十句,構成了一幅漢末難民圖。圖中又分成三景,寫了三種悲哀。一景為生離死別的慘痛場面:西京長安因董卓之亂而顯得暗無天日,年方十七的詩人又不得不拋棄故土、遠離親人,前去悲涼的荊蠻避禍。臨別之時,親人揮淚悲泣,朋友依戀不舍追攀。這個場景中詩人以虛實互補的手法寫西京之亂;又以少勝多地運用一個“復”字暗示了災禍的不斷發生;“委身”以寫去向,給人以悲涼無限之思;而“悲”和“追攀”兩個動作則寫盡了別離之不忍,別離之慘痛。從而抒發了詩人的離鄉之悲。一景為旅途之中,詩人放眼所到,無所見他物,滿目只是白茫茫遮田蓋野的白骨。在這一景中詩人運用一個排斥判斷,以“無”寫“有”,以側面落筆反映兵亂之災的空前,于中抒寫了詩人對動亂災禍的哀傷悲嘆。一景為詩人路見饑婦,棄子草莽,號泣不忍,終不得割舍母子之情。此景中詩人抓住母子之愛的天性,從心理和行動兩方面描摹,揭示了兵亂給人民帶來的慘不忍睹的痛苦,抒發了詩人對遭亂人民的悲哀、同情。三個場景三種悲哀,既寫了所見慘憂又寫了詩人的流亡生活,場景雖小但集中地形象地反映了兵亂的慘毒和詩人的哀傷。
詩人有感于三景的慘痛,在詩的末尾表達了無限凄傷的哀感和渺茫的心愿,他在臨別前登上西漢文帝的陵地,回首望一眼即將消失的故土長安,不禁心中肝腸寸痛,他多么希望出現一個扭轉乾坤的明君啊!至此他方明白《詩經·下泉》作者的那一份拳拳的心……
這首詩寫亂景純用白描,真實、形象,寫得一景比一景慘;抒哀情則滲透于字里行間,將情融進景中,寫得一悲比一悲甚。而全詩僅了了一百字卻又繪出了一幅漢世禍亂圖,取得了文約意廣,以少勝多的效果。讀此詩令人怵目驚心,讀此詩令人肝腸寸斷、淚下潸然。
上一篇:《丁都護歌·唐·李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七月·《詩經·豳風》》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