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峰巒歸路迷,未判容彩借山雞。
新春定有將雛樂,阿閣華池兩處棲。
這是詩人李商隱寫給妻子的詩。寫作時間大抵是大中元年(847),在桂林幕府任職時節。
可以看出,詩人借“鳳” 自喻。首句,自謂在遙遠的南方,峰回路轉歸家實在不易。在幕府充職,同僚們才品各有參差,說來不免令人有幾分遺憾,但又有什么值得爭短道長的呢?接著說自己姑且借用鳳鳥的羽毛,聊以自我安慰好了,但又有什么用呢!
后兩句顯然是自我慰解,說來春北歸后,一家人能團聚了,或在京師或者洛陽,可以隨時在兩地居住。
“阿閣”,是四面有檐的樓閣。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載:“(黃帝時有大鳥)或上帝之東園,或巢阿閣。”《文選·古詩十九首》亦有:“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舊時“阿閣”喻帝居之地,這里隱喻京師長安。“華池”,傳說昆侖山上有仙池。王充《論衡·談天》載:“禹豐紀言河出昆侖……其上有玉泉華池?!薄段倪x》晉孫興公《游天臺山賦》載:“肆覲天宗,爰集通仙。挹以玄玉之膏,漱以華池之泉。”這里,“華池”喻指東京洛陽。
詩人長期寓居炎方,過不慣幕府的寂寞生活,當他想象著快要回到家人的懷抱時,禁不住喜形于色。大有詩人杜甫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中所表露出的興奮心情:“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歸家心切溢于言表。
上一篇:李商隱《涼思》
下一篇:李商隱《初食筍呈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