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首詩是李商隱的代表作之一,描寫了詩人登上古原面對黃昏壯美景色時的復雜情緒。“樂游原”即樂游苑。漢宣帝時,在樂游苑上建樂游廟,舊址在今西安城東南,地勢高敞,登原眺望,可俯視西安城。
李商隱還有一首七言絕句,詩題同樣是“樂游原”,在這首詩中,他寫道:“萬樹鳴蟬隔岸虹,樂游原上有西風。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陽更向東。”這首七絕與同題五絕可謂是異曲同工,抒寫之情狀可謂同出一轍。
關于這首詩的主旨,前人或言其慨嘆“唐祚將淪”,或言其抒發“遲暮之感,沉淪之痛”。周汝昌先生獨標一幟,認為“只是”原本寫作“祇是”,意即“止是”、“僅是”。則最后兩句應當理解為詩人對將近黃昏時“燦爛輝煌”的斜陽表現出一種“驚嘆和陶醉”。詩無達詁,成功的詩,不管其篇幅是長是短,總是象成功的音樂、繪畫一般,給人留下味之不盡的余韻。
李商隱的詩多以詞藻的精美、想象的奇瑰而取勝。這首五絕,短短的四句二十字,文字簡潔洗練、意蘊豐厚深沉,可謂深得“含蘊雋妙”之旨。
其實,旭日東升是一種美,晚霞西沉也是一種美,只是這兩種美所表含的意蘊卻不盡相同。東升的朝陽預示一天的開始,是充滿希望的開始;西沉的太陽或許更美,只是漸濃的暮色即將來臨。這就猶如看見一朵盛開的鮮花,人們不自禁想到它即將殘破凋零,令人徒生幾許傷懷。李商隱這首詩想要表達的,也正是這種意境。
樂游原是李商隱喜歡賞玩的地方,原因就在于其地勢的高敞,登高望遠,可使人心胸開朗,消憂解愁。這一天,臨近傍晚時分,李商隱不知怎么會心境“不適”,至于究竟為何心境不佳,詩人沒有點明,這就形成了此詩主旨的多向性、朦朧性。為擺脫這種煩悶的心緒,他驅車登上了古原。這兩句詩的節奏旋律有一個由低沉到高亢的變化,一個動詞“登”把詩人帶上了古原的高處,也把詩的節奏由“不適”的低沉帶到了高原的激昂。詩人登高遠眺,看見了輝映著陽光的、高莽的古原。那即將西墜的太陽,把遠山近原映照得金碧輝煌,使人宛如置身仙境一般。這一景象蒼莽狀觀,充滿了震撼人心的力量,發人深思,催人振作,令人向往。詩人心緒翻誦,萬千感慨,于是發出了一聲由衷的驚嘆:“夕陽無限好”!全詩的旋律在此達到了頂點。這一聲嗟嘆,寄寓了作者幾多的感嘆。在這一贊美聲中,我們可以想見,作者不佳的心境受此環境的渲染,似乎暫時忘卻了。
李商隱是一個很有抱負,渴望一展所長,對國家作出貢獻的詩人。他由于陷入了朋黨的漩渦之中,畢生坎坷,沉淪幕府,四處漂泊,身世確實非常凄涼。這種凄涼的心境抑或便是他“意不適”的主要原由吧。殘美的夕陽,使他感慨、陶醉,這種解脫只是一剎那間的幻覺而已。美麗的景色往往使人產生物我兩忘的感覺。只是這種幻覺是多么的短暫,一生的沉寂落寞是任什么美景也難以排遣的。
看到一輪夕陽即將消退,不適的情緒又象四圍漫涌上來的暮色一般涌上心頭,詩人終于發出一聲惋嘆:“只是近黃昏”。詩歌的旋律在高潮中頓住,下跌,留下了一個悠長的尾音。
李商隱的同題七絕謂“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陽更向東”,表達的也正是這一層意思。詩人感嘆時光的流逝,抱負難以施展,時光不再。我們不難體會出詩人內心的追求所在: 他不愿嗟老嘆窮、徒費時光;他對人生尚充滿著美好的期望。只是這種期望同現實產生了不可抗拒的矛盾,作者才生發了這種感嘆。這是對命運的無奈,也是對現實的俯首與控訴。
全詩語句簡潔,韻律一波三折。形式的質樸與意蘊的豐厚構成完美的統一。盡管這首詩一讀就懂,卻味之無盡,使人在反復吟誦中領略到一種詩美,這正是本詩的魅力所在。
上一篇:李商隱《為有》
下一篇:李商隱《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