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孟郊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
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
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詩題《勸學》的“勸”是勉勵的意思。早在先秦晚期,荀況就寫了《勸學》,列為《荀子》的首篇。由于荀況的《勸學》采用博喻的手法,對學習的重要及其內容、途徑作了詳盡的闡發,孟郊用同一個題目作詩,就須另辟蹊徑,看來詩人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
孟郊(751—814),字東野,中唐詩人。他雖一生潦倒失意,卻不肯隨波逐流。他的詩作語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淺易。從《勸學》這首詩我們可以窺見他詩作風格的一斑。
詩人首先用當時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擊石取火作譬喻,指出燧石只有經過敲擊,才能產生火星;不敲擊連煙都沒有,更別說火了。“元”,現在通常寫成“原”,元(原)來、本來的意思。
基于同樣的道理,人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懂得“道”,詩中所說的“道”當包括作人之道和作詩之道。孟郊曾說:“文章者,賢人之心氣也。心氣樂,則文章正;心氣非,則文章不正”。(《送任載齊古二秀才自洞庭游宣城》詩序)可見這兩者在孟郊認識中是統一的。自然,自家如此,即不學而能。
“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對“人學始知道”作了精彩的發揮,強調任何事都須自家努力,別人的創獲不會成為自己的成果。這兩句是孟郊一生得力處,直到今天也并未喪失其生命力。韓愈很推崇孟郊,稱贊他的詩作“冥觀洞古今,象外逐函好”(《薦士》);蘇軾不欣賞孟郊,但也承認他的詩作“孤芳擢荒穢(獨自挺出于俗詩之上),苦語余詩騷(是《詩經》《離騷》的緒余,即繼承者)”(《讀孟郊詩二首》),不論是褒者還是貶者,都肯定他的詩作有自己的個性。如果孟郊不學習,不知“道”,沿襲當時流行的平庸浮艷的詩風,那就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我們今天也許就不會知道歷史上曾經有過這位詩人了。
結句“青春須早為”,熱切地勉勵世人抓住一生最寶貴的時間,在“學”“運”上狠下功夫;“豈能長少年(古人所說的少年相當于今天的青年),”用冷語對怠惰的人當頭棒喝。熱切也好,冷峻也好,都體現了詩人勸學的一片苦心。
上一篇:《初夏即事·[宋]楊萬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臥病·[唐]戴叔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