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南戲·施君美《拜月亭記·對景含愁》原文與翻譯、賞析
【夜行船】 (旦上) 六曲欄桿和悶倚,不覺又媚景芳菲。(小旦上) 微雨昨宵,新晴今日。(合) 知道海堂開未? (旦) [蝶戀花] 春來分外傷懷抱,燕燕鶯鶯,空自啼春巧。(小旦) 三月春光無限好,嬌花一夜都開了。(丑扮梅香上) 忽聽院宇笙歌繞,笑語歡聲,花下金樽倒。二位小姐,你心中有甚閑煩惱,忍教辜負韶華老。(旦) 我自有煩惱處,你那里知道。
【本序】 (旦) 春思懨懨,此愁誰訴,此情誰知?心撩亂,慵睹妝臺梳洗。(小旦) 芳時不暖不寒,秋千院宇,堪游堪戲。(旦) 空對鶯花燕柳,悄忽地暗皺雙眉。
【前腔】 (小旦)姐姐。因誰惹芳心?媚容香褪,嫩臉桃衰,看看恁寬盡金縷羅衣。(旦) 休疑,只為傷春,知他怎生,年年如是。(丑) 休對晴天暖日,輕可地過了寒食。二位小姐,這等好天氣,同到后花園閑步一回也好。
【風入松】 (旦) 甚心情閑步小園西,(小旦)姐姐為甚不去? (旦背唱科) 推一個身倦神疲。(丑) 趁春風桃李花開日,誰不待去尋芳拾翠。
九十日光陰捻指,三分景,二分歸。
【前腔】 (小旦)那春光也應笑咱伊,(旦)笑甚的來?(小旦)笑你恁瘦減香肌。(旦) 東君不管人憔悴,恨見得綠密紅稀。香閨掩,珠簾鎮垂,不肯放燕雙飛。
【尾聲】 (小旦)衷心先自不如意,縱然間肯同隨喜,也做了興盡空回。
《對景含愁》 是王瑞蘭、蔣瑞蓮二位小姐和丫頭在汴梁新宅的花園中游春賞景、嬉戲游玩的情景。【夜行船】 寫兩位小姐帶著丫頭一同來到了花園。三月的春天,恰好昨夜又下過小雨,今天天氣就格外晴朗,景色美好,花兒是多么鮮艷,多么芬芳,后園中的海棠花不知開了沒有?處處鶯歌燕舞,真是賞花踏春的好時光。而這時瑞蘭卻倚靠著六曲欄桿,她憂郁愁苦的表情,使天真爛漫的妹妹瑞蓮及丫頭梅香很不理解。她們怎么知道小姐此時心中的悲傷事呢?瑞蘭有一肚子的心里話,但又不能對人傾訴。只得強打精神,隨著她們一起走走罷了。丫頭梅香聽著院那邊笙歌繚繞、笑語歡聲,看到花叢中盡情喝酒醉倒的人,就勸說姐姐丟掉心里的煩惱,高興的玩起來,千萬莫錯過美好時光,辜負了青春年華,但她那里了解被相思之苦折磨的小姐她的苦衷呢? 【本序】 中瑞蘭懶懶散散的神態,心情沮喪,不知與誰來訴說心里的愁苦,誰又知道她傷心的情懷。妹妹卻高興地想: 這春光明媚的好天氣好景色,游蕩秋千,追逐嬉戲,盡情盡興的玩耍吧。而瑞蘭卻 “空對鶯花燕柳,悄忽地暗皺雙眉”,她緊鎖雙眉,面容憔悴的表情,使妹妹奇怪,百思不解。進一步在
【前腔】 詢問姐姐 “因誰牽惹芳心”,使漂亮嬌嫩的臉龐變成憔悴衰老,原穿在身上的綾羅錦衣變得寬松。姐姐只得搪塞妹妹,不要猜疑瞎想,只是春天里我見景生情,略有感觸,年年都是如此。丫頭趕緊又說寒食節就隨便的過去了,再不要虛度春天的大好光景,建議她們到后花園去散步。【風入松】 中反映的是: 瑞蘭哪有什么心情去那兒呀?她推托身體疲倦不愿去。而丫頭卻興致極高,“趁春風桃李花開日,誰不待去尋芳拾翠。” 短暫的春天僅三個月,光陰似箭,美好的景色已過了大半。
【前腔】 中妹妹又笑姐姐為什么會見景不生情? “這樣子無精打采?消瘦的臉龐無顏色。姐妹說: 春神看不到我的形象,只恨時光過得太快,花開能有幾時紅,姑娘門簾是沉沉地垂下,不忍見燕子成雙成對的飛翔。” 【尾聲】 丫頭怎么也不能與兩位小姐一同游玩,只得也隨著兩位小姐掃興而歸。
上面劇情是三個少女的游春圖,春天天氣晴朗,惠風和暢,百花盛開,燕舞鶯歌,一邊是歌聲、笑聲: 絲竹管弦、醉酒賞花,而另一邊是對景含愁、郁悶不樂:有愁難訴、有苦難說。此情此景形成人物與景色的極大反差。瑞蘭是因為她的婚姻大事被父親拆散,而丈夫蔣世隆音信全無,生死未卜。這使她日夜相思、衣寬體瘦,她面對著那么美好的景色及妹妹再三的勸慰、邀請,卻怎樣也提不起高興的心情,無心面對任何景致,只是推諉、謝絕。對丈夫的日夜思念使她這樣痛苦無奈、無法排解心中的苦悶,就出現 “對景含愁” 的劇情。這種情與景的對比手法,表現了瑞蘭對愛情的忠貞不渝與追求。刻畫了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內心深處渴望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女性形象。同時又把閨中思婦的孤寂落寞及相思神態進行細致入微、生動逼真的描摹,曲中用了 “愁”、“煩”、“傷”、“瘦”、……等這些悲傷的字眼,皆因思念丈夫所致,思婦的形象刻畫得豐滿生動、栩栩如生。
上一篇:《張巡許遠雙忠記·撫民》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拜月亭記·皇華悲遇》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