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三折)作品賞析
(正旦同大末,二末、王拱辰領雜當上。)(正旦云: )老身陳婆婆是也。今日是老身生辰賤降的日子①,孩兒每也! (大末云: )有! (正旦云: ) 狀元堂上安排下筵席者。若有陳良佐兩口兒來時、休著他過來。將酒來! (大末云: ) 理會的。(正旦唱: )
【中呂粉蝶兒】人都說孟母三移②,今日個陳婆婆更增十倍,教兒孫讀孔圣文籍。他將那《孝經》來讀《論》《孟》講,后習《詩》《書》《禮記》。幼小溫習,一個個孝當竭力。
【醉春風】一個那陳良叟,他可便占了鰲頭③,則俺這陳良資奪了第一; 新招來的女婿、他又是狀元郎、俺一家兒倒大來喜、喜。則要你郎舅母崢嶸、弟兄每榮顯、托賴著祖宗福力。
(二末執(zhí)壺科。) (大末遞酒科,云: )母親滿飲一杯! (正旦做飲酒科,云: )俺慢慢的飲酒,看有甚么人來。(三末同旦兒上。) (三末云: )今日是母親生日,我無甚么禮物,和媳婦兒拜母親兩拜,也是我孝順的心腸。可早來到門首也。大哥和母親說一聲,道我在這門首哩。(大末云: )兄弟,你則在門首,我報復母親去。(大末做見正旦科,云: )母親,有三兄弟兩口兒在于門首。(正旦云: )休著那廝過來! (大末同二末、王拱辰央告科。) (大末云: ) 母親,看您孩兒面皮,看三兄弟兩口兒過來,與母親遞一杯酒,也是他為子之道也。(正旦云: )看著您眾人的面皮,著那廝過來。休閑著他,著他燒火剝蔥,都是他; 依的,便教他過來,依不的,便著他回去。(大末云: )理會的。三兄弟,母親的言語: 著你過去燒火剝蔥,掃田刮地,抬桌搬湯; 你依的,便過去,你依不的,休著你過去哩! (三末云: ) 母親怕閑了我。(三末同三旦做見科: ) (三末云: )母親,您孩兒和媳婦兒沒有手帕④,拜母親幾拜。(正旦云: )兀那廝,你休拜,誰教你與我做生日來? (三末云: ) 我來拜母親幾拜,也是為子之孝道也。(正旦云: )兀那廝,你見么? (三末云: )您孩兒見甚么那? (正旦唱: )
【紅繡鞋】俺這里都是些紫綬金章官位,那里發(fā)付你個綠袍槐簡的鐘馗⑤? 哎! 你一個探花郎,又比俺這狀元低; 俺這里笑吟吟的行酒令,穩(wěn)拍拍的做著筵席⑥。(正旦云:)你說波,(唱,)可不道那堝兒發(fā)付你⑦?
(正旦云: ) 大哥,咱行一個酒令,一人要四句氣概的詩⑧,押著那 “狀元郎” 三個字; 有那 “狀元郎” 的便飲酒,無那 “狀元郎” 的罰涼水。教那廝把盞! 先從大哥來把了盞,便問道: 吃酒的是誰? 把盞的是誰?各自稱呼著那官位者。吃了酒,看那廝拜! 先從大哥來。(三末云: ) 我理會的。(做遞酒科: 云: )先從母親來。(正旦云: )先從大哥來。(三末遞酒與 大末科。) (大末云: ) 母親,您孩兒吟詩也。詩曰: 當今天子重賢良,四海無事罷刀槍,紫袍象簡朝金闕,圣人敕賜狀元郎⑨。(三末云: ) 住者! 白馬紅纓麾蓋下⑩,紫袍金帶氣昂昂。月中失卻攀蟾手,高枝留與狀元郎。(大末做吃酒科,云: )問將來。(三末云: ) 吃酒的是誰? (大末云: )是狀元郎。我問你,把盞的是誰? (三末云: )把盞的我是楊六郎。(三末做拜科。)(做遞酒與二末科。) (二末云: ) 母親,您孩兒吟詩也。詩曰:一天星斗煥文章,戰(zhàn)退群儒獨占場,龍虎榜上標名姓(11),頭名顯我狀元郎。(三末云: )住者! 時乖運蹇赴科場(12),命福高低不可量。八韻賦成及第本,今春必奪狀元郎。(二末做吃酒科,云: )問將來! (三末云: ) 吃酒的是誰? (二末云: ) 是狀元郎。我問你,把盞的是誰?(三末云: ) 我是酥麻糖。(做拜科。)(遞酒與王拱辰科。) (王拱辰云: ) 母親、大舅、二舅,我吟詩也。詩曰: 淋漓御酒污羅裳,宴罷瓊林出未央(13),醉里忽聞人語鬧,馬頭高喝狀元郎。(三末云) 住者! 筆頭刷刷三千字,胸次盤盤七步章(14);休笑綠袍官職小,才高壓盡狀元郎。(王拱辰飲酒科,云: ) 問將來! (三末云: )吃酒的是誰? (王拱辰云: ) 是狀元郎。那把盞的是誰? (三末云: ) 把盞的是耍三郎。(做拜科。) (與三旦遞酒科。)(三旦云: ) 母親,您媳婦兒吟詩也。詩曰:: 佳人貞烈守閨房,則為男兒不氣長。國家若是開女選,今春必奪狀元郎。(三末云: ) 住者! 磨穿鐵硯汝非強,止可描鸞守繡房; 燕鵲豈知雕鶚志(15),紅裙休笑狀元郎。(旦兒飲酒科,云: ) 問將來!(三末云: ) 吃酒的是誰? (旦兒云: )我是狀元郎。把盞的是誰? (三末云: ) 把盞的是你的郎。(與正旦遞酒科。) (正旦云: ) 這廝他到闕不沾新雨露,還家猶帶舊風霜; 綠袍槐簡消不得,對人猶說狀元郎。(三末云: ) 住者! 拜別諸親赴選場,綠袍羞見老尊堂。擎臺執(zhí)盞廳前跪,則這紅塵埋沒了狀元郎。(正旦云: )詩曰: 黃金不惜換文章,教子須教入廟堂(16)。自古賢愚難相比。您這狀元郎休笑俺探花郎。(三末云: )住者! 您這些馬牛襟裾糞土墻(17),我這海水如何著斗量! 你這漏網之魚都跳過,因何撇下狀元郎? 罷、罷、罷,母親不必人前羞我,您孩兒頂天立地,噙齒帶發(fā),帶眼安眉(18),既為男子大丈夫,不得為官,著母親哥哥羞辱! 則今日好日辰,辭別了母親,再去上朝求官應舉去。我若不得官,我去那深山中削發(fā)為僧,永不見母親之面; 我若為官,不在他三人之下。你看我打一輪皂蓋飛頭上,擺兩行朱衣列馬前,佳人捧臂,壯士擎鞭;我騎禮部侍郎坐下馬,借翰林院學士當直人。 我?guī)钟疲?拂兩袖天香,絲鞭裊三尺春風,袍袖惹半潭秋水; 兩街仕女急步掀簾,三市居民盡皆拱手(19),馬前高喝狀元來,十里香街咸欽敬。大剛來一日崢嶸(20),我直著報答了十年辛苦。說兀的做甚! 這一去,翻身一跳禹門開(21),憑著胸中貫世才,休道桂枝難攀折,母親放心,今春和月抱將來。(下) (大末云: )母親,三兄弟這一去,必然為官也。(正旦云: ) 孩兒去了也 (唱: )
【醉高歌】我可也不和你暢叫揚疾,誰共你磕牙料嘴(22)。我則是倚門兒專等報登科記(23),知他俺那狀元郎在那云里也那是霧里?
(報登科記的上,云: )自家報登科記的。有陳婆婆第三個孩兒,得了今春頭名狀元,我報登科記走一遭去。可早來到門首也。(做見大末科,云: ) 大官人,三官人得了今春頭名狀元,小人特來報喜。(大末云: )你則在這里,我報復母親去。(見科,云: )母親,三兄弟得了今春頭名狀元也,有報登科記的在門首。(正旦云: ) 與他十兩銀子。(大末云: ) 理會的。與你十兩銀子。(報登科云: )謝了官人! 小人回去也。(下) (三末跚馬兒領祗候上。)(24) (祇候云: ) 小來下路。(三末云: ) 要做狀元有甚么難處! 下頭穿了衣服,便是狀元。今日得了頭名狀元,擺開頭答(25),慢慢的行。(正旦云: ) 大哥、二哥、女婿,咱都去接待孩兒去來。(大末云: )俺跟著母親接兄弟去來。(正旦唱: )
【普天樂】圪蹬蹬的馬兒騎,急飐飐的三檐傘低(26); 我這里忙呼左右; 疾快收拾! (三末云,)祗候人接了馬者。(祇候云: ) 牢墜鐙。(三末云: ) 母親來了也。(正旦唱)他見我便慌下馬。(三末云: )祗候人擺開者。(三末躬身立住科。)正旦唱: )他那里躬身立。(三末云: )母親,您孩兒得了官也,就這里拜母親幾拜。(做拜科。)(正旦唱: ) 我見他便展腳舒腰那里忙施禮,(做哭科。) (唱: ) 險些兒俺子母每分離。(三末云: ) 親嚴教,豈得今日為官。(正旦云: ) 你為官呵,(唱: )你孝順似那王祥臥冰,你恰似伯俞泣杖,哎,兒也,你勝強如兀那老萊子哎斑衣(27)。
(三末做過來科,云: )大哥、二哥,我不拜你,我的文章高似你。母親,您兒往西川綿州過,那里老老送與我一段孩兒錦,將來與母親做衣服穿。(正旦云:)大哥,將的去估價行里,看值多少錢鈔。(大末云: )估價值多少? 母親,價值千貫。(正旦云: ) 辱子未曾為官,可早先受民財,躺著須當痛決! (大末云: )兄弟,為你受了孩兒錦,母親著你躺著,要打你哩! (三末云: ) 母親要打我,番番不曾靜扮(28)。(正旦做打科。)(大末云: ) 母親,打的金魚墜地也(29)!(雜當做打報科。云:)有寇萊公大人有請(30)。(正旦云: )不妨事。我見大人自有說的話。(大末云: ) 下次小的每。與我背馬者(31)!(正旦云: )孩兒休背馬,輛起兜轎,著四個孩兒抬著老身,我親見大人去來。(唱: )
【啄木兒煞】咱人這青春有限不再來。金榜無名誓不歸,得志也休把升遷看的容易。古人詩內,則你那文高休笑狀元低。(同眾下。)
本劇的全名為 《狀元堂陳母教子》,其事似據 《宋史 ·陳堯佐傳》敖衍而成。謂陳母苦心教子讀經,建狀元堂壯其志。長子良資、次子良叟先后狀元及第。季子良佐又往取應。狀元王拱辰長街夸官。陳母誤作己子,近前呼喚。發(fā)覺錯認后,羞愧難當,乃邀至家,以女兒梅英許之為妻。良佐以探花歸,為母羞辱。佐一怒之下,再應科考,果中狀元。但因私受西川父老孩兒錦,又為母責打。萊國公寇準奉旨前來,褒獎陳門母賢子孝。
這里所選的是 “廳堂責子”一折。為本劇的精彩片斷。理學大師邵雍曾謂: “遺子黃金滿籝,不如教子一經”,陳母信念與此相類,她辛勤教子讀經希望兒子皆能奪魁,滿堂花開狀元紅。豈料,她最疼愛的小兒子竟做了 “榜襯”,使其大失所望,悵恨不已。恰值其壽誕之日,于狀元堂設宴慶賀,按照常理,陳母盡可情懷大開,暢飲幾杯美酒。可是,陳母則不然,她既為二子一婿的 “占了鰲頭”、“奪了第一”而暗自慶幸。又恨良佐“辱沒家門”。狀元堂其樂融融的喜慶氣氛,并未蕩去她心頭的煩憂。
良佐夫婦前來慶壽,她拒而不見。良資等人近前再三央告,
她看著“眾人的面皮”,才勉強應允。但是,得高第者一個個神氣活觀,端坐狀元堂,唯獨令良佐“燒火剝蔥,掃田刮地,抬桌搬湯,”廁身于奴仆間,以供驅使差遣。并當眾羞辱他: “俺這里都是些紫綬金章官位,那里發(fā)付你個綠袍槐簡鐘馗?”同胞弟兄,占高魁者成龍成虎,被其母視作希世珍寶,為“榜襯”者如雞如犬,在母親眼里草芥不如。這一冷一熱交替出現的家庭生活畫面,映照出陳母思想深處勢利的一面。
繼而,陳母令行酒令: “一人要四句氣概的詩,押著那 ‘狀元郎’三個字。有那 ‘狀元郎’的便飲酒,無那‘狀元郎’的罰涼水,教那廝把盞。……吃了酒,著那廝拜。”話中所云“那廝”,看上去是不明所指,實際上卻字字戳到良佐的痛處。弟兄行中,只有他一人不是狀元,不言而喻,飲涼水者非他莫屬。其母這一番肉中含刺的話語,無疑又給他一個很大的難堪。果不其然,“紫袍金帶氣昂昂”的陳良資諸人; 一個個朗聲高吟: “圣人勅賜狀元郎”、“高枝留與狀元郎”、“頭名顯我狀元郎”,就連其妻也聲稱: “國家若是開女選,今春必奪狀元郎”,話語間似乎都透露出一種得意洋洋、自命不凡的情態(tài)。滿堂狀元,一片喧呼,甚囂塵上。一邊是“笑吟吟的行酒令,穩(wěn)拍拍的做著筵席”,是何等榮光; 一邊是懾于嚴厲家教,團團游轉于眾人之間,來往承應,應付周旋,是那樣的尷尬。
在這里,陳良佐成了一名任人擺布的角色。嚴母怒斥他、奚落他、厭惡他,兄弟輩嘲諷他,挖苦他、戲弄他; 妻子也附和眾人,埋怨他、鄙夷他、譏刺他,使他簡直無地自容了。這恰說明,尊卑貴賤的名分觀念,不僅其母篤信至誠,也緊緊牢籠住所有在場者的思想。所謂“萬股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它的真實含義并不在于推許“讀書”,而是著眼于占高魁,做高官、享重名上。舍此,縱然學富五車,也只能是一介寒儒,為人所鄙視。那怕是取得功名,有了做官的資格,但若位卑職微,也同樣為人所輕賤。在這里。所有的母子之愛,手足之情,郎舅之誼,夫妻之恩,幾乎都蕩然無存,剩下的則是利祿與名位的關系,這便“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
清人吳敬梓《儒林外史》小說中的陋儒馬二先生,曾這樣勸導醉心于利祿的農家子弟匡超人: “以文章舉業(yè)為主。人生世上,除了這事,就沒有第二件可以出頭。……只是有本事進了學,中了舉人、進士,即刻就榮宗耀祖,這就是《孝經》上所說的,‘顯親揚名’才是大孝,自身也不得受苦。” (十五回)這就道破了其中的奧秘。原來“忠孝”是與“顯親揚名”劃等號的。不過,本劇中的陳母,身處“累代簪纓”的豪門名族,其眼界遠非“窮酸餓醋”馬二所比,她希望兒子中高魁,揚大名。一旦不能如愿,便感到“辱沒家門”,有玷祖宗之清德,“枉做男兒大丈夫。”由此可以看出,她的頭腦完全為封建傳統(tǒng)觀念所禁錮,已達到冷酷無情的地步。作者對于這一良母之“楷模”,是微含譏諷的。其創(chuàng)作動機,正流露于對情節(jié)的客觀描述之中。
作品倘若一味渲染陳良佐的忍氣吞聲,那便有失生活的真實。故而,作者筆鋒陡轉,寫他不堪屈辱,感嘆“紅塵埋沒了狀元郎”,口稱: “母親不必人前羞我,您孩兒頂天立地,噙齒帶發(fā),帶眼安眉,既為男子大丈夫,……我若不得官,我去那深山中削發(fā)為僧,永不見母親之面。”話語中浸透著憤激和酸苦,態(tài)度是何等決絕。這說明,陳良佐在默默忍受眾人奚落時,其內心世界并不平靜,經過了一番艱苦的心靈搏斗,才最終下定了背水一戰(zhàn)的決心。封建的傳統(tǒng)觀念,猶如一座無形的大山,壓迫得他幾乎窒息,幾乎身碎,連家庭都無他的安身之所,只得憤而出走。此一去,倘若再戰(zhàn)失利,很可能母子終生不得一見。然而,醉心于高官厚祿的陳母,卻毫無憐憫之意,仍一心想的是 “倚門兒專等報登科記” 。就連朝夕共處的妻子,也無一語挽留,兄弟輩更不必論起,心地冷酷到極點。
豈料,良佐此去,果然高中狀元。陳母那冷若冰霜的面孔,馬上變得春風融融,匆促令兒子、女婿: “咱都去接待孩兒去來。”新科狀元陳良佐那 “圪蹬蹬”的馬,“急飐飐”的傘蓋,招惹得這位陳母眼花繚亂,“忙呼左右,疾快收拾”。直至此時,她才忽然念起母子之情: “險些兒俺子母每分離,”簡直要潸然下淚了。此時的良佐,在她的眼中,也由 “綠袍槐筒的鐘馗”、“辱沒家門”的孽子,一變而為臥冰王祥、泣杖伯俞、戲彩娛親之老萊子了。出自天性的真淳母子之情,卻為功名利祿所左右,豈不是人生一大悲劇。
作品雖然對嚴于教子的陳母性格中的虛偽、勢利、褊狹、執(zhí)拗等給以善意的批評,但更主要的是發(fā)掘她內心世界潛藏的美德,并予以歌頌。她告誡兒子勿以奔競取官,“學儒業(yè),守燈窗,望一舉,把名揚。” (頭折)要靠正途爭得出身,不枉取人財。建造狀元堂,挖出一窯金銀,她分文不取,令家人如數 “培埋”。這都反映出她思想品德的可貴。
陳良佐于途中私受西川父老所贈價值千貫的 “孩兒錦”,歸而奉母。她慶賀兒子天下奪魁的一腔熱情,頓時化作冰水,嚴厲訓斥道: “辱子未曾為官,可早先受民財,躺著須當痛決哩。”她不顧兒子頭名狀元的顯貴身份,將其 “打的金魚墮地。”從這一情節(jié)可知,她的教子求官,并非是讓其攫取民財,大飽私囊,損人利己,而是令其清正廉明,奉公守法,“傳正道暗助王綱。”(頭折)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孫仲章雜劇《勘頭巾》,劇中張鼎唱: “且休說受苞苴是窮民血,便那請俸祿也是瘦民脂”,所反映的思想與此相類,都帶有較強的人民性。
倘若將本劇放在元代整個歷史背景下來考察,更可發(fā)現它的思想價值。在不足百年的元代,竟有近八十年不行科舉。“權豪勢要,每納奔竟之人,夤緣阿附,輒竊仕祿。其懷才抱道者,恥與并進,甘隱山林而不去。”(《明史·選舉二》洪武三年詔)一時節(jié),“僥倖之門多,而方正之路塞。官冗于上,吏肆于下。” (《元史·百官一》)以至以入粟納官,更為富豪子弟躋身仕途大開方便之門。鄭德輝在《王粲登樓》中所描繪的: “如今那有錢人沒名的平登省臺,那無錢人有名的終淹草萊,如今他可也不論文章只論財”,便反映的是這一現實。難怪有人慨嘆: “不讀書有權,不識字有錢,不曉事倒有人夸薦”、“智和能都不及鴉青紗。”(佚名[中呂·朝天子]《志感》)在那種人妖混淆、是非顛倒的時代里,一些膏粱子弟,“雖則居官,律令不曉,但要白銀,官事便了” (李行道《灰闌記》),“損人安己要成家,一個個違王法” (佚名〔雙調·快活年〕)。官場的污濁,吏治的黑暗,由此可知。本劇所寫的,恰與此相反。陳氏弟兄一個個均靠正途取得出身,聲稱: “學而第一須當記,養(yǎng)子休教不看書”。陳母則從嚴教子,視金銀珠寶如敝屣。痛責兒子“貪圖財利,接受蜀錦”,想到的是: “苦百姓赤手空拳。”很顯然,作者是以陳母的潔身自好、憂國憂民的美德,來映照官場的腐敗、丑惡,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在曲折地表露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字里行間,都時而給人以匣劍帷燈之感。由此可見。不準確地把握元代的社會情勢,就很難對本劇作出比較切合實際的評價,還可能為劇中的封建道
德說教而轉移視線。
本劇在藝術上的一個顯著特色,便是莊諧雜出,婉而含諷。劇中的陳母,望子成龍心切,她希冀兒子功成名就,“齊家治國安邦”,這反映了相當一部分父母的普遍心理。她一再告誡兒子: “錢財上不枉求,我覷看那珠翠金銀,我可便渾如似參辰卯酉” (第二折),在那種嗜財如命、人欲橫流的黑暗世道里,能夠獨出污泥而不染,誠為難能可貴。后來,又對貪圖財物的狀元兒子痛加責打,不顧情面,則表現出其剛烈、正直的思想品格。在這位 “治家有法,教子有方”的賢母身上,無疑地寄寓了作者的某些旨趣。但是。這位陳母有嚴父 “冰霜之直政”,卻無慈母愛子之溫情,過于看重名位,等級,以至將僅中探花的良佐逼走。良佐一旦中狀元榮歸,她旋即由冷變熱,勿促迎接。作品以其前倨后恭不同情態(tài)的鮮明對比,揭示了她思想個性中虛偽、勢利、庸俗的一面,對她作了善意的嘲諷。不過,這類嘲諷往往蘊含在莊嚴的場景中,它主要是借助于人物一系列不夠協(xié)調、有悖情理的外部動作來展示,故而諧而不謔,恰到好處。,
再者,作品以游戲之筆寫陳良佐的應試,其間也包容著對當時科場的極大諷刺。這一人物,實際上是個常以狂言作自我掩飾的孱頭。他初次入京應科考,連 “天下太平”的 “下” 字都寫不出,竟然也被主考官稀里糊涂地取作探花。似這樣不通文墨之輩,僅隔一年,便高中狀元,豈非滑天下之大稽。楊顯之 《臨江驛》雜劇中的試官,聲稱: “皆言桃李出春官,偏我門墻不一般,何必文章出人上,單要金銀滿秤盤。”這里的考官雖未索取賄賂,但他本人當與陳良佐為同一類人物,正如 《聊齋志異·司文郎》中說: “簾中人并鼻盲矣。”以委婉的筆調,抨擊了試官的昏聵不察,具有很強的諷刺意味。
注釋
①賤降: 對自己生日的謙稱。
②孟母三移: 相傳孟軻幼年時,鄰里環(huán)境不好,孟母三次遷居,使軻得到較好的學習環(huán)境。事見 《列女傳· 母儀》等書。
③占了鰲頭: 古時稱中狀元為獨占鰲頭。
④手帕: 指壽禮。帕,原作“怕”。據文意改。
⑤紫綬金章: 猶謂金印紫綬、形容官高位尊。紫綬紫色絲帶,作印組。《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相國、丞相,皆秦官,皆金印紫綬。”章,印章。《初學記》二六引漢衛(wèi)宏 《漢舊儀》 : “丞相、將軍,黃金印,龜紐,文曰章。”綠袍槐簡: 形容官職卑微。綠袍,即綠衫。唐制,官三品以上服紫,四五品以上服緋,六七品服綠,八九品服青。參見《唐會要》三一《輿服》上《章服品第》。簡,手版。古代官吏上朝或謁見上司時所執(zhí),備記事用。即笏。鐘馗(kui葵) : 傳說唐玄宗病瘧,晝夢一大鬼,破帽、藍袍,角帶、朝靴,捉小鬼啖之。自稱終南進士鐘馗,嘗應舉不第,觸階死。
⑥穩(wěn)拍拍: 形容安穩(wěn)、穩(wěn)妥。
⑦那堝 (guo鍋)兒:猶言哪里。
⑧氣概: 出息,氣派。
⑨罷刀槍: 猶言戰(zhàn)爭平息,天下太平無事。
⑩麾 (hui灰)蓋: 此指儀仗中的旗與繖。
(11)龍虎榜: 唐貞元八年,歐陽詹與韓愈、李觀、李絳等二十三人于陸贄榜聯第,詹等皆有文名,時稱龍虎榜。見《新唐書·歐陽詹傳》。后世稱會試中選為登龍虎榜。
(12)時乖運蹇 (jian簡) : 謂命運不順。乖,違背,抵觸。蹇,不順利。
(13)瓊林: 瓊林宴。皇帝賜新科進士的宴會。宋初,太宗太平興國二年賜宴新科進士于瓊林苑,因有瓊林宴之名。參見《宋史·選舉志》一。未央,漢宮名。高祖七年,蕭何主持營造。此借指皇宮。
(14)七步章: 《世說新語·文學》“文帝 (曹丕) 嘗令東阿王 (丕弟曹植) 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后稱人文思敏捷為七步成詩。
(15)“燕鵲”句: 《史記·陳涉世家》: “陳涉太息曰: ‘嗟乎!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此取其義。
(16)廟堂: 朝廷。古代帝王遇大事,告于宗廟,議于明堂,故后世以廟堂指稱朝廷。
(17)馬牛襟裾: 喻衣冠禽獸。韓愈 《符讀書城南》: “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襟,裾,泛指人的衣服。糞土墻: 《論語·公治長》: “糞土之墻,不可杇也。”謂頑劣愚鈍不可教。
(18)噙齒帶發(fā): 有齒有發(fā)。比喻堂堂正正的人。噙,含。帶,或作“戴”。《列子·黃帝》: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發(fā)含齒,倚而趣者,謂之人。”帶眼安眉: 有眉有目。比喻有面目、有體面的。
(19)拱手: 兩手沓合以示敬意。《禮·曲禮》上: “遭先生于道,趨而進,正立拱手。”
(20)大剛: 總算。或作大綱、待剛、大岡,義同。
(21)禹門: 即龍門。相傳為禹開鑿,故稱。古時喻人登上顯赫的地位為躍龍門。
(22)暢叫揚疾: 或作“唱叫揚疾。”謂大聲叫喊,吵鬧。磕牙料嘴: 搬弄唇舌。料,原作“抖”,徑改。
(23)登科記: 科舉時代及第士人的名錄。
(24)跚馬兒: 踩馬兒。跚(shan刪) ,踩,踏。馬兒,舞臺上的一種象征馬的砌末。
(25)頭答: 或作“頭”、 “頭踏”。官員出行前導的儀仗。
(26)急飐飐: 急匆匆。 指急快地飄動。飐 (zhan展) 因風吹面顫動。
(27)王祥臥冰: 干寶《搜神記》十一:(王祥) 繼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伯俞泣杖: 伯俞,或作 “伯瑜”,漢時人。曹植 《鼙舞歌·靈芝篇》: “伯瑜年七十,采衣以娛親。慈母笞不痛,歔欷涕沾巾。”故事見劉向 《說菀·建本》。老萊子斑衣:老萊子,春秋時楚隱士,避亂,耕于蒙山下。其戲彩娛親事,見 《初學記》第十七引《孝子傳》。謂: “老萊子至孝,奉二親,行年七十,著五綵褊襕衣,弄雛鳥于親側。”
(28)靜扮:或作靜辦、凈辦、靜辨。謂清靜、安靜。
(29)金魚: 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佩金符,刻鯉魚形,謂之金魚。
(30)寇萊公: 寇準,字平伸,宋朝下邽人。太宗朝舉進士,累擢樞密院直學士。天禧時封萊國公。《宋史》有傳。
(31)背馬: 當作 “鞴馬”。謂駕馬。
上一篇:關漢卿謝天香(第二折)作品賞析
下一篇:關漢卿魯齋郎(第二折)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