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紀
白頭灶戶低草房,六月煎鹽烈火旁。
走出門前炎日里,偷閑一刻是乘涼。
吳嘉紀(1618—1648),字賓賢,號野人,泰州(今屬江蘇省)人。一生不仕,家境貧困,又生活在兵禍慘烈的年代,因而對底層人民的生活有所了解,不少詩歌率真地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疾苦,抨擊了清朝統治者,具有現實主義的特征。有《陋軒詩集》。
這首詩道出了灶戶生活環境的艱辛,寫得冷峻尖刻,筆端流露出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開頭兩句,描寫了鹽民的勞苦。從“白頭灶戶”上可知這個白發老人設灶煮鹽的年月之久了。而“低草房”,則又說明了勞動條件的極差,從“六月煎鹽”上可知,時值盛夏,天氣酷熱。而“烈火旁”,則又說明了熱不可耐的程度。它如一幅直觀顯目的速寫畫,給人以具體的、形象的感受。
如果說上兩句寫足了“熱”,那么下兩句更是倍寫其“熱”,突出了鹽民的酸辛。它運用的是反襯手法,機趣奇妙,別出心裁。
“走出門前炎日里”,這句詩是“六月煎鹽烈火旁”意思的延伸。門內是烈火熊熊,而門外是炎日辣辣,同樣都“熱”得沒法忍受。但是, 白發老人為什么還要“走出門前”呢? ——“偷閑一刻是乘涼”。這一結語發人深思,頓使全詩搖蕩生姿,筆態飛舞,且滋味自溢!在太陽的暴曬下“偷閑”片刻,對于老鹽民來說,竟算是一種莫大的享受——“乘涼”,由此可見其苦。而這“苦”是與“忙”及“熱”聯系在一起的,不就分外使人覺得“苦”得無以復加嗎?
這首詩并未絮絮叨叨地敘述老鹽民以煮鹽為生的過程,亦未須眉畢現地刻畫老鹽民不堪勞苦酸辛的肖象,而是在詩的煞尾處這詩情的圖象上,為讀者提供思索的空白,留待讀者于想象中去作人物心靈的透視。這樣便使詩的腳步于短短四句之間跑出了很遠的路程。正由于如此,全詩寫得沁人肺腑,產生了常規例套的寫法所不能產生的藝術感染力量。
上一篇:《絕句·吳嘉紀》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絕句·陳師道》原文與賞析